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0篇
  免费   390篇
  国内免费   335篇
航空   1456篇
航天技术   455篇
综合类   322篇
航天   462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71.
During predation, a flying insect can form a stealth flight path. This behavior is called motion camouflage.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s of this behavior, the perception and neurology of flying insects, a novel bio-inspired guidance law is proposed for the terminal guidance for small aerial vehicle with charge-coupled device imaging seekers. The kinematics relationship between a small aerial vehicle and target is analyzed, and a two-dimensional guidance law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To compare with the proportional guidance law,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carried out in the vertical plane and in the horizontal plane respectivel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ballistic of the small aerial vehicle is straighter and the normal acceleration is smaller by using the bio-inspired guidance law than by using the proportional guidance law. That is to say, the bio-inspired guidance law just uses the information of the target from the imaging seeker,but the performance of it can be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proportional guidance law.  相似文献   
372.
立方体星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系统论述了立方体星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从2010-2013年已成功发射的立方体星与纳卫星中挑选了10颗典型卫星,研究分析其技术水平、应用价值和特点优势;并重点论述了立方体纳卫星的应用;最后预测了立方体纳卫星的未来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73.
顾乃建  武文华  郭杏林 《宇航学报》2022,43(12):1618-1628
针对于星-箭连接动态界面力无法通过力传感器直接测量,且典型时域动载反演方法难以准确计算界面力的时域变化等难点,提出了基于长短时记忆(LSTM)神经网络的星-箭界面力深度学习反演方法。首先通过卫星地面测试试验得到数据依据,以卫星主体结构的加速度测量数据为输入层,以星-箭界面力测量数据为输出层,利用LSTM神经网络建立输入和输出间的反演映射关系模型,实现卫星在发射过程中较高精度的界面力反演。进而,设计并开展了某典型卫星结构的正弦扫频和随机振动实验,测试LSTM界面力反演方法的可行性。结果分析可知,所提出的基于LSTM深度学习反演方法能够精确地获得动态界面力时程数据,两项性能指标均优于目前典型的载荷反演方法。  相似文献   
374.
针对传统的分裂聚类算法删除连边会影响节点划分的问题,结合K-means算法的思想并加以改进,提出了一种以邻居节点为聚类备选集,所有社团中心节点同时聚类的同步聚类算法。该算法根据节点中心度和最短路变化率确定社团中心节点集,然后以中心节点为社团中心,以邻居节点为聚类备选集合进行聚类,完成社团的划分。将算法应用到Zachary网络中并与GN算法、Top Leader算法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对网络有较好的划分。  相似文献   
375.
通过对星间链路和空间态势感知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星间链路在空间信息有效获取、安全传输和实时应用以及保障空间态势感知系统战场生存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星间链路在未来空间态势感知系统中的应用需求,提出包含空间通信模型和空间导航模型在内的空间感知体系基本架构,并对该架构下星间链路的设计要求或者特点进行分析,指出星间链路应该具有灵活可变的星间路由策略和联网结构,并能够支持高速可变和安全可靠的星间数据传输.分别从空间网络和卫星节点2个层面提出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并给出部分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上述研究结果可以为星间链路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376.
中国深空网首次△DOR联合测轨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中国深空网首次△DOR(Delta Differential One way Ranging,双差分单向测距)联合测轨试验的干涉测量事后数据,重点从观测量随机精度、闭合时延等方面讨论了国内深空网与国内VLBI(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甚长基线干涉测量)观测网、国内深空网与国际深空网的联合干涉处理情况,并与ESOC(European Space Operation Center,欧洲空间操作中心)数据处理结果进行了比对.试验结果表明:我国深空网已具备独立或联合开展深空探测器导航测轨的系统支持能力;深空站系统具备高速率数据接收、采集、记录、传输能力,采集数据处理精度优于1 ns;深空网干涉测量信号处理中心具备多体制信号的干涉处理分析能力,其分析精度与ESOC处理精度差异在0.1 ns量级.  相似文献   
377.
针对当前无线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协议通用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主动编程思想的时间同步协议动态切换机制,设计了能够动态适配的时间同步协议切换框架,重点讨论了节点间相互通信、时间戳标记、协议切换、本地时间与全局时间的转换等4个关键问题,并且在TinyOS(Tiny Operating System,微操作系统)平台上对新机制进行了仿真验证,比较了新机制同2种主流时间同步协议之间的性能差异.仿真结果表明:新机制能实现时间同步协议的动态配置,提高协同效率,节省切换开销,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78.
针对采用微小推力进行轨道机动的小卫星,考虑复杂摄动力的基础设计了一种高精度轨道外推和推力在轨标定算法.首先,建立了考虑地球复杂摄动力和微小推力的小卫星轨道动力学模型;然后基于动力学模型,利用变步长龙格库塔算法,设计了对微小推力小卫星进行高精度轨道外推的方法.随后通过无迹卡尔曼滤波器(UKF),设计在轨标定算法,对存在误...  相似文献   
379.
以太网是当今应用最为普遍的局域网技术,本文描述了企业园区网建设的主要技术,进行了关于布线系统和网络组网的探讨。  相似文献   
380.
By combining quiet-region Fe XII coronal images from SOHO/EIT with magnetograms from NSO/Kitt Peak and from SOHO/MDI, we show that the population of network coronal bright points and the magnetic flux content of the network are both markedly greater under the bright half of the large-scale quiet corona than under the dim half. These results (1) support the view that the heating of the entire corona in quiet regions and coronal holes is driven by fine-scale magnetic activity (microflares, explosive events, spicules) seated low in the magnetic network, and (2) suggest that this large-scale modulation of the magnetic flux and coronal heating is a signature of giant convection cell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ne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