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72篇
航空   253篇
航天技术   48篇
综合类   33篇
航天   1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21.
采用三维机织工艺结合树脂传递模塑(RTM)技术制备了两种碳-芳纶混杂正交三向复合材料,即z向纱均采用芳纶纤维,经纬纱分别为炭纤维和经纬纱间隔排列炭纤维和芳纶纤维的混杂正交三向复合材料,以恒定应力幅值、应力比和频率,开展了复合材料经向拉伸疲劳性能试验,通过与炭纤维复合材料的对比,分析了碳-芳纶混杂方式对复合材料拉伸疲劳性能(疲劳寿命、疲劳破坏特征和疲劳后强度/刚度)的影响。当z向纱选用芳纶纤维,面内经纬纱为炭纤维的混杂复合材料经向拉伸疲劳寿命表现出正混杂效应;当进一步混入芳纶纤维,面内经纬纱为炭纤维和芳纶纤维间隔排列正交三向复合材料疲劳寿命表现为负混杂效应,对疲劳刚度损失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见,炭纤维正交三向复合材料中引入芳纶纤维,对其复合材料拉伸疲劳性能有重要影响,通过设计纤维混杂方式和混杂比例可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422.
合成了一种合磺酸基的热固性Resol—Novalak共聚酚醛树脂(C——PF/SPF)。TG—MS(热失重—质谱)的研究结果表明,C—PF/SPF在低于350℃时,主要发生与磺酸基相关的热分解井退出SO2等产物;在450℃—820℃范围,只观察到CO2(m/z=44)、C0(m/z=28)和H20(m/z=18)等产物及其碎片;在110℃—820℃的测试温度范围未检测到与主链断裂有关的酚类热解产物,显示出优越的热稳定性;这是由于部分磺酸基中的硫在热处理过程中与酚醛树脂的芳环发生交联,从而大大增加了C——PF/SPF的热稳定性。基于TG—MS结果的理论计算表明,C——PF/SPF经350℃热处理后的理论残碳率可达80%,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C/C复合材料用基体前驱体。  相似文献   
423.
碳纤维表面CVD硅涂层对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碳纤维表面化学气相沉积Si涂层的相结构,研究了Si涂层对碳纤维抗氧化性能及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涂层中Si元素呈非晶态分布;Si涂层可提高碳纤维的抗氧化性能;氧化温度不同,Si涂层碳纤维的氧化失重或增重规律也不相同。同时,Si涂层降低了碳纤维拉伸强度,而适度空气氧化又可使Si涂层碳纤维强度得到大幅度提高;Si涂层碳纤维的强度随氧化温度、氧化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424.
为了研究纤维混杂对三维机织复合材料低速冲击性能的影响,本文基于同一种浅交弯联三维机织结构制备成型了全碳纤维(T700)和玻璃/碳纤维(E-glass/T700)纬向混杂两种不同的复合材料。以上述两种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低速冲击实验,试验时设定冲击能量分别为10、23和40 J。结果表明:在不超过40 J的冲击能量下,两种复合材料均未被冲破;在三种冲击能量下,混杂材料的峰值力均小于全碳材料,其吸收能量、最大位移均大于全碳材料。在10和23 J的冲击能量下,混杂材料的损伤程度小于全碳材料;但当冲击能量达到40 J时,混杂材料的损伤程度大于全碳材料。  相似文献   
425.
 DD3合金是国产第一代单晶涡轮叶片材料,它去除了普通铸造高温合金中常存的微量合金化元素,使合金的初熔温度大大提高。这一特性使高温固溶处理得以在单晶合金中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合金的力学性能。同时,微量成分的调整,使得合金的凝固特性产生明显的变化。本研究工作通过对三种成分合金的凝固试验以及对凝固组织的显微分析来判断DD3合金凝固特性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26.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from black carbon aerosols over urban environm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re is growing evidence that the earth’s climate is changing and will likely continue to change in the future. It is still debated whether these changes are due to natural variability of the climate system or a result of increases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in the atmosphere. Black carbon (BC) has become the subject of interest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BC aerosol may cause environmental as well as harmful health effects in densely inhabited regions. BC is a strong absorber of radiation in the visible and near-infrared part of the spectrum, where most of the solar energy is distributed. Black carbon is emitted into the atmosphere as a byproduct of all combustion processes, viz., vegetation burning, industrial effluents and motor vehicle exhausts, etc.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results from our measurements on black carbon aerosols, total aerosol mass concentration and aerosol optical depth over an urban environment namely Hyderabad during January to May, 2003. Diurnal variations of BC indicate high BC concentrations during 6:00–9:00 and 19:00–23:00 h. Weekday variations of BC concentrations increase gradually from Monday to Wednesday and gradually decrease from Thursday to Sunday. Analysis of traffic density along with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suggests that the primary determinant for BC concentration levels and patterns is traffic density. Seasonal variations of BC suggest that the BC concentrations are high during dry season compared to rainy season due to the scavenging by air. The fraction of BC to total mass concentration has been observed to be 7% during January to May. BC showe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otal mass concentration and aerosol optical depth at 500 nm. Radiative transfer calculations suggests that during January to May, diurnal averaged aerosol forcing at the surface is −33 Wm2 and at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 (TOA) above 100 km it is observed to be +9 Wm−2. The results have been discussed in detail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   
427.
混杂化是改善CFRP韧性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虽然以模量高、强度高而作为受力构件材料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但CFRP性脆,韧性差,其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若将玻璃纤维(G_纤)或Kevlar纤维(K_纤)代替部分碳纤维,即制成C/G,C/K混杂复合材料,在不太损失其它性能的前提下可以大大提高CFRP的冲击韧性[1][2]。实验证明,混杂化是改善CFRP韧性的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428.
化学液相热梯度致密C/C技术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分析了化学液相热梯度致密C/C的沉积过程及机理,该工艺用一种液态碳源作基体前驱体,采用梯度加热法,可实现快速致密。结果表明,与传统化学气相致密法相比,该技术能在很短时间(2.5h)内能迅速提高基质材料的密度。  相似文献   
429.
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动态特性校准与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动态特性实验方法,建立了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的动态数学模型,阐述了动态补偿滤波器的设计过程,并讨论了影响动态数字滤波器补偿效果的各种因素.为了减小运算时间,改善传感器的响应特性,给出了一种将滤波器的差分方程变成递推运算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动态补偿滤波器有效地提高了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430.
进行了炭布增强二维C/C复合材料的平面应变断裂韧性(KⅠc)和层间断裂韧性(GⅡc)研究,它们的测试分别采用了单边缺口梁(SENB)弯曲法及端部切口弯曲法(ENF)。结果表明,2D C/C垂直于炭布铺层方向的断裂韧性KⅠc为5.48MPa·m1/2,是毡基C/C的4倍,但稍低于针刺C/C。2D C/C的层间断裂韧性随测试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000℃裂纹扩展的临界载荷是室温时的2倍,而层间断裂韧性则提高了4倍。这说明2D C/C在高温下抗层间裂纹的扩展能力增大,这一结果对实际应用带局部小面积缺陷的新型2D C/C部件提供了更大的设计自由度和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