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5篇 |
免费 | 251篇 |
国内免费 | 102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819篇 |
航天技术 | 177篇 |
综合类 | 148篇 |
航天 | 3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53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48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73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50篇 |
2010年 | 65篇 |
2009年 | 56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45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67篇 |
2003年 | 46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80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14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针对液压系统油源的安全性及可靠性问题,提出油源冗余设计方法,即多油源供给多负载,当某一油源发生故障时能源选择阀切断故障油源,由其他油源给负载提供基本液压能源,系统能完成必须的服役性能。针对液压系统能源选择阀存在的频繁换向与振动问题,提出一种插装式液控能源选择阀,其先导阀采用锥阀和可变阻尼形式,主阀采用三台肩且终端有缓冲功能的滑阀。建立了插装式液控能源选择阀的数学模型,分析了能源选择阀在两种模拟故障下的切换压力及切换时间、油源压力脉动等特性。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油源压力阶跃和线性变化时,某能源选择阀切换时间分别为5 ms和7 ms。当压力发生波动时,主阀不会发生振动,还可通过液控先导阀结构设计来控制切换压力和回复压力大小。 相似文献
192.
旋翼阻尼特性是直升机动力学问题的要素之一,根据全机动力学设计要求,进行地面共振和旋翼/动力/传动扭振系统稳定性分析,并据此提出旋翼系统阻尼特性参数设计要求.分析了粘弹性阻尼器和液压阻尼器的特点,研究了阻尼器刚度和阻尼对全机耦合动力学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孔径节流孔的阻尼特性,确定了阻尼器设计方案.计算分析结果以及阻尼器样件的性能试验和机上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阻尼特性能够满足地面共振和旋翼/动力/传动扭振系统稳定性要求,并可实现其用于桨叶折叠的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193.
采用AgCuTi活性钎料,在880℃/10min规范下成功实现了SiO2f/SiO2自身、SiO2f/SiO2与Cu和SiO2f/SiO2与1Cr18Ni9Ti三种接头的连接。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接头中靠近SiO2f/SiO2母材的界面处均形成了一层薄薄的扩散反应层组织,反应层中出现了Ti和O的富集,根据两者的原子比例推断生成了TiO2相;另外,三种接头中心区都形成了由灰色相和白色相共同组成的Ag-Cu共晶组织,其中灰色相为Cu基固溶体,白色相为Ag基固溶体。接头剪切强度结果显示,SiO2f/SiO2/Cu接头剪切强度为12.4MPa,SiO2f/SiO2/1Cr18Ni9Ti接头剪切强度为18.4MPa,接头中的残余应力是决定接头强度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4.
现代阻尼材料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阻尼的基本概念,回顾了现代阻尼材料的发展现状,指出了阻尼材料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未来高阻尼材料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5.
涡轮带冠叶片干摩擦阻尼减振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设计一套涡轮带冠叶片干摩擦阻尼减振试验系统,并利用该试验系统对阻尼块与叶冠之间不同接触紧度、不同接触面积以及采用不同材料阻尼块时涡轮叶片动力特性和减振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接触紧度、阻尼块的接触面积、材料以及外部激振力共同影响涡轮叶片的减振效果,共同决定该系统是否存在最优正压力以及最优正压力存在时的范围或大小.另外,激振力的变化将导致叶片的响应、系统阻尼比、共振频率以及最优正压力等一系列参数变化.试验结果能够为理论计算提供数据验证,为指导涡轮带冠叶片的减振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6.
用于叶片减振的压电材料分布拓扑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提出一种可用于实际叶盘结构的压电分支阻尼器拓扑优化方法,可以给出总质量受约束的压电材料在叶片上的最佳分布,达到尽可能大的模态阻尼比。通过理论推导说明:压电阻尼器所产生的模态阻尼比仅取决于模态机电耦合系数,且该系数只与压电材料的几何形状以及模态应力场有关。进一步结合压电本构关系,基于应力分量的线性加权给出了有限的压电材料在叶片上铺设位置“优先级”的判断指标。给出了基于叶盘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压电材料拓扑优化方法,通过替换单元类型和材料参数的方式对压电材料进行布置,并给出了多模态族优化、极化方向设置、电极铺设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一个接近真实的叶盘模型上应用了此优化方法。结果表明,仅使用质量占叶片质量10%的压电材料,就可以为多个模态提供约12%的阻尼比。 相似文献
197.
国外结构吸波材料在巡航导弹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构吸波材料研究是隐身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叙述了结构吸波材料在国外的发展和应用动态,指出了在巡航导弹上应用结构吸波材料的必要性和主要的应用部位。 相似文献
198.
199.
200.
为了研究翼吊发动机安装结构隔振特性并优化其隔振器设计,建立了发动机安装节-吊架-机翼结构理论分析及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模态验证并分析了安装结构的隔振特性.进行发动机3种典型工况下的结构动响应分析确定了振动传递的主路径.基于振动传递路径法研究了隔振器参数和安装位置对安装系统隔振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振动载荷经安装结构后低压转子转频和高压转子转频峰值响应分别降低22.03%和14.65%.低压转子转频振动传递主路径为发动机-前安装节-吊架-机翼,高压转子转频为发动机-后安装节-上连杆-机翼.通过合理设置隔振器位置可以使安装系统隔振率达到50.41%,隔振器的频率比为5和阻尼比为0.25时安装系统隔振率可达70.67%.为了优化整个发动机安装系统的隔振效果,设计隔振器时必须选取合适的安装位置和参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