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20篇
航空   209篇
航天技术   5篇
综合类   7篇
航天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对TA15钛合金厚板电子束焊接均匀焊缝即熔合线近似平行的焊缝的电子束焊接工艺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一系列均匀焊缝的焊接工艺方法。选用加速电压为140kV、焊接速度600mm/min,聚焦电流318mA和338mA,电子束流43mA和50mA的工艺条件获得了2种形状的焊缝。研究结果表明,电流越大,焊缝显微组织越粗大,热影响区越宽,接头显微硬度曲线也越平滑。  相似文献   
72.
大型客机国内民航旅客市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航旅客是航空运输市场的消费者,旅客市场则是航空运输市场的核心部分和民机市场的基础。通过对旅客市场细分理论方法的研究和旅客市场特征的调查验证,形成适合大型客机项目的旅客市场细分方法和中国旅客市场特征分析,最终确定大型客机的市场定位和市场需求。本研究成果作为大型客机市场可行性研究支持报告之一,参与完成了大型客机项目市场可行性论证。  相似文献   
73.
TC17钛合金铣削刀具磨损对残余应力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获得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用TC17钛合金材料铣削过程中刀具磨损对残余应力的影响规律,通过对不同刀具后刀面磨损量下铣削工件表层残余应力的测试,建立了刀具磨损对残余应力的影响关系,并对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硬质合金刀具低速铣削钛合金时,刀具对已加工表面的挤光效应引起的残余压应力占主导地位;不同刀具后刀面磨损量下,残余压应力沿深度方向先增大达到一个最大压应力值后,然后减小趋向于零应力;表面残余应力、最大残余压应力以及残余应力的影响深度都随刀具后刀面磨损量的增大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74.
为提高TC6钛合金航空发动机整体叶轮零件曲面数控铣削效率与加工质量,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并分析了球头铣刀几何参数对零件切削表面硬化层及其后刀面磨损的影响,发现三维曲面铣削时刀具不同的现象,并依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TC6航空发动机整体叶轮零件数控铣削工艺。  相似文献   
75.
用离子束辅助沉积(IBAD)工艺制备TiCxNy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离子束辅助沉积(IBAD)工艺在9Cr18、GCr15钢基体上形成了TiCxNy膜。TEM观察发现膜均呈多晶结构,都具有(111)、(200)和(220)择优取向。AES和XPS分析进一步证实,TiCxNy膜呈含氧配置。干摩擦表明膜的抗氧化性能优良,其存在能有效抑制基体在摩擦过程中氧化膜的形成。又由于膜的硬度高,润滑性良好,每种基体的磨损特性都得到了显著地改善。但随着基体不同,膜的力学机械性能随  相似文献   
76.
针对钛合金切削加工过程中切削力大、切削温度高和刀具磨损严重等问题,近年学者们尝试采用微织构刀具来解决。本文综述了微织构刀具在钛合金切削加工中的应用,分析了微织构刀具在改善表面质量,降低切削力、刀具磨损、摩擦因数和切削温度等方面的切削机理,并指出微织构刀具切削钛合金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7.
A niobium-modified layer on pure titanium surface was obtained by means of double glow plasma surface alloying technique. The modified layer was uniform, continuous, compact and well adhered to the substrate. The niobium composition in the modified layer decreased gradually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substrate. The oxidation behavior of the niobium-modified layer was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untreated surface at 900 ℃ for 100 h.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layers was performed using X-ray diffract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respectively.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oxidation behavior of pure titanium was improved by niobium alloying process. Niobium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oxidation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78.
圆盘类钛合金零件的精密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以钛合金为材料的某型号圆盘类结构件的结构和加工特点、主要表面加工措施 等,通过采用合理的装夹方法和加工方法,选择合理的切削工艺参数和刀具参数,安排合适的热处理,解决 了高精度薄壁圆盘类结构件的加工难题,为圆盘类钛合金结构件的加工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79.
A series of experimental studies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pre-torsion on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fracture appearance of pure titanium subjected to subsequent tension deformation. An introduction of pre-torsion strain can improve the materials’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rough micro hardness evaluation. That is, the micro hardness of tensile samples with pre-torsion deformation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samples processed by single torsion or tension.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microstructure that pre-torsion deformation can be used to refine grains better and control grains’ morphology by combining subsequent ten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rains are refined most evidently for tensile samples with 2 turn pre-torsion deformation. Moreover, fractur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ensile samples with pre-torsion strain can present good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In conclusion, pre-torsion deform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and controlling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n pure titanium subjected to later tension deformation.  相似文献   
80.
高硬韧材料切削温度的解析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传热学为基础,用有限差分数值方法,二元切削加工过程中切削区域温度场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并以金刚石和硬质合金刀具切削钛合金炙例,进行了切削温度计算,经分析,计算结果与实测切削温度值吻合良好。这不但表明切削温度的计算机模拟可行的,同时人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特性提供了一种新的解析方法,可节省大量实验,为进一步预测最佳切削过程,指导新型刀具材料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