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6篇
航空   91篇
航天技术   12篇
综合类   12篇
航天   2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开展2.5维T800碳纤维/BMP350聚酰亚胺树脂编织复合材料平板结构固有振动特性的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首先,分别采用多尺度分析方法和细观尺度有限元分析方法预测复合材料悬臂平板的固有振动特性。其次,开展了复合材料悬臂平板的模态试验,获取其固有振动特性的实测数据。与试验结果对比,仿真预测固有频率最大误差在10%以内,验证了上述两种固有振动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可为后续2.5维树脂基编织复合材料叶片的动力学性能分析与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2.
文章以交通运输专业空中交通管制课程为例,针对交通运输专业特有课程教学的现有问题,提出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思路,介绍特有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进程及立体化教学的实践情况。  相似文献   
103.
田金梅  邢誉峰 《航空学报》2007,28(1):130-134
 为了准确预测三维四步(1×1)编织复合材料的宏观弹性常数,提出了一种考虑纤维束三维几何结构和纤维束与基体相互作用、便于有限元网格划分的单胞几何模型,该模型精确地反映了纤维体积比。以该几何模型为基础,用六面体单元分别对纤维束和基体进行了网格划分,满足了纤维束与基体界面间的位移连续条件。采用有限元模型计算了编织复合材料的宏观弹性常数,与其他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的比较表明,该几何模型和有限元模型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04.
用人工神经网络模拟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由于其材料结构及编织工艺的复杂性和众多工艺参数的影响,目前尚未建立成熟的力学模型。本文采用人工神经网络BP算法,将编织工艺参数作为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将弹性模量及强度性能作为输出,建立了编织工艺参数与力学性能的人工神经网络关系模型,并讨论了BP算法及网络结构。这种人工神经网络关系模型对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实验、生产和应用。工艺参数的选取以及理论模型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最后  相似文献   
105.
为了对物体表面形貌进行精准的无损测量,设计了一种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物体表面形貌测量系统,该系统由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组成,硬件部分包括激光位移传感器、光栅位移平台、PCL833三轴正交编码计数器卡,软件部分包括数据采集软件和MATLAB数据处理程序。被测物体在光栅位移平台上按一定的轨迹移动,数据采集软件将X、Y、Z方向的离散点坐标数据进行存储,最后采用高斯滤波,由MATLAB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绘制被测物体的三维形貌图。  相似文献   
106.
结构光测量技术具有非接触、精度高、速度快、应用广等优点,是三维测量领域中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对比3种不同形式的结构光,采用基于三角法原理的面结构光对待测物体进行三维测量,数据采集得到待测物体单幅点云,通过标志点自动拼接技术及基于ICP原理的拼接技术完成单幅点云数据的粗拼接和精拼接,将拼接后点云数据与理论模型对齐并创建彩图,得到待测物体误差彩图,直观反映待测零件实际状态。利用不同设备对同一零件进行测量,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以及测量的高效性,测量因素分析可以有效提高测量效率,减少噪点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7.
刘朋欣  郭启龙  赵炜  李辰  李沁  张涵信 《推进技术》2020,41(12):2757-2765
为了研究不同计算模型对三维旋转爆震数值模拟的影响,分别基于Euler方程、N-S方程、RANS方法和IDDES方法并结合滑移、无滑移壁面边界条件,耦合氢气/空气的有限化学反应速率模型(7组分8基元反应),采用高分辨率的五阶有限差分格式WENO-PPM5离散对流项,对圆环筒型燃烧室内的三维旋转爆震波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模型下旋转爆震波的流场结构、传播特性和推力性能。对比了不同计算模型对流场结构的影响。当采用滑移壁面边界条件时,Euler方程和N-S方程的计算结果较为一致。当使用无滑移壁面边界条件时,边界层的存在会导致可燃混气与燃烧产物之间接触面上的爆燃燃烧区域沿壁面向上游渗透,增大爆燃区域的范围;且爆震波锋面非受限侧变窄、严重变形,不同计算方法计算的变形程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8.
为了进一步揭示叶顶泄漏与压气机叶栅三维角区分离流动的相互作用机制,采用五孔气动探针测量了叶栅出口截面气动参数,并对机匣端壁静压进行了测量,详细分析了不同间隙尺寸及来流角度时压气机叶栅间隙流对角区三维分离流动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大小叶顶间隙引入的泄漏流阻止了端壁二次流动与叶片吸力面附面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移除了三维角区分离,改善了叶栅性能.随着叶顶间隙尺寸及叶栅内气流折转程度的增加,叶顶泄漏涡与上通道涡间的相互作用程度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09.
考虑孔隙的三维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弹性常数预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利用气孔单元并考虑基体孔隙随机分布来预测三维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弹性常数的方法.通过工业computed tomography(CT)扫描技术测得孔隙率,在胞元模型中利用Monte-Carlo仿真技术在基体上随机投入气孔单元来模拟三维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中的孔隙,利用胞元有限元模型计算了孔隙率对三维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弹性常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孔隙率对三维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弹性常数具有明显的影响;②对给定的孔隙率,孔隙的位置分布对沿纤维束方向弹性模量的影响较小;③随着孔隙率增加,沿纤维束方向弹性模量降低.同时,开展了SiC/SiC复合材料的室温拉伸试验,弹性模量计算值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该方法可以用来预测含孔隙的三维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弹性常数.   相似文献   
110.
《中国航空学报》2020,33(5):1433-1443
Corner stall predictions ar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in axial compressors. However, all of the prediction models have proved to be ineffective for advanced compressor blades, which tend to use the combined sweep and dihedral. As for the prediction parameter DL, although it effectively modeled the effects of the adverse pressure gradient and secondary flow, it failed to predict the corner stall of curved blades because the model failed to consider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boundary layer at the corner region. In this paper, the shape factor gradient Ψ of the boundary layer at the corner region was investigated by numerically studying specially shaped expansion pipes under different adverse pressure gradients. The improved prediction parameter DJ wa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model of Ψ and the circumferential pressure gradient ξ. A comparison of the critical range of the prediction parameters DL and DJ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NACA65 cascade database, which was established by a numerical method. Then, the stall criterion was validated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various test facilities with different blade geometries and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d prediction parameter is able to predict the corner separation/stall flows and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axial compressors with three-dimensional designed bla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