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1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93篇
航空   583篇
航天技术   112篇
综合类   32篇
航天   10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21.
RBCC发动机亚燃模态一次火箭引导燃烧的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使用液体煤油燃料(JP-10)的火箭基组合动力循环(RBCC)发动机在亚燃模态下使用一次火箭作为引导的燃烧组织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在低来流总温条件下,使用小流量一次火箭羽流作为引导火焰可以实现液体煤油的可靠点火和稳定燃烧,并在扩张燃烧室中实现“热力壅塞”,从而完成RBCC发动机亚燃模态的高效燃烧.在目前发动机燃烧室构型下,通过一系列的发动机壁面压力分布曲线和推力增益的比较,研究了凹腔,支板及壁面喷注位置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实验的结果表明:在一次火箭的下游使用支板喷注器可以使得燃料较容易的分布在主流中,并且在一次火焰羽流的引导下可以实现稳定高效的燃烧.支板喷注器的位置对于发动机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在凹腔前壁面横向喷注燃料,有利于RBCC发动机燃烧性能的提升.为了获得较优的发动机亚燃模态性能,需要进一步对燃料的喷注策略开展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322.
张玫  张蒙正  付秀文 《火箭推进》2010,36(1):33-37,42
为分析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在不同工作模态下的工作特性,对其在没有二次补燃情况下的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在火箭引射模态,火箭发动机应尽可能工作在其设计状态;(2)为有利于掺混燃烧,在较低的高度、较高的速度下由引射模态转换到亚燃冲压模态可能比较好;(3)在亚燃冲压模态,火箭发动机以某种低工况工作对冲压发动机的点火和火焰稳定是极为有利的;(4)在纯火箭模态,进气道关闭与否对组合发动机的整体性能几乎没有影响;为了获得较高的性能,二次喷管应采用扩张通道。  相似文献   
323.
Time-dependent kinetic-continuum model of the solar wind interaction with the two-component local interstellar cloud (LIC) has been developed recently [Izmodenov, V., Malama, Y.G., Ruderman, M.S. Solar cycle influence on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olar wind with local interstellar cloud. Astron. Astrophys. 429, 1069–1080, 2005a.]. Here, we adopted this model to the realistic solar cycle, when the solar wind parameters at the Earth’s orbit are taken from space dat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ults related to the termination shock (TS) excursion with the solar cycle that may help to understand Voyager 1 data obtained at and after the crossing of the termination shock and to predict the time of the TS crossing by Voyager 2.  相似文献   
324.
针对某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任务对低速推进系统的需求(Ma≤3.5),以某小涵道比加力混排涡扇发动机为背景机提出了两套布局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加力涡扇发动机方案TF,通过对背景发动机控制规律的优化,能有效降低了发动机在高空大马赫数工作状态时混合器内外涵的总压差异,并且能获得更低的发动机单位耗油率。对于加力涡扇/亚燃冲压并联组合发动机方案,与TF方案相比,进气道和喷管的各自独立使其在结构上更加复杂,重量会大大增加,技术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325.
The continual monitoring of the low Earth orbit (LEO) debris environment using highly sensitive radars is essential for an accurat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se dynamic populations. Debris populations are continually evolving since there are new debris sources, previously unrecognized debris sources, and debris loss mechanisms that are dependent on the dynamic space environment. Such radar data are used to supplement, update, and validate existing orbital debris models. NASA has been utilizing radar observations of the debris environment for over a decade from three complementary radars: the NASA JPL Goldstone radar, the MIT Lincoln Laboratory (MIT/LL) Long Range Imaging Radar (known as the Haystack radar), and the MIT/LL Haystack Auxiliary radar (HAX). All of these systems are highly sensitive radars that operate in a fixed staring mode to statistically sample orbital debris in the LEO environment. Each of these radars is ideally suited to measure debris within a specific size region. The Goldstone radar generally observes objects with sizes from 2 mm to 1 cm. The Haystack radar generally measures from 5 mm to several meters. The HAX radar generally measures from 2 cm to several meters. These overlapping size regions allow a continuous measurement of cumulative debris flux versus diameter from 2 mm to several meters for a given altitude window. This is demonstrated for all three radars by comparing the debris flux versus diameter over 200 km altitude windows for 3 nonconsecutive years from 1998 to 2003. These years correspond to period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peak of the last solar cycle. Comparing the year to year flux from Haystack for each of these altitude regions indicat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anges in subsets of the debris populations. Potential causes of these changes are discussed. These analysis results include error bars that represent statistical sampling errors.  相似文献   
326.
为了研究不同涡轮燃烧形式对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性能影响,在传统发动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加入各型涡轮燃烧结构的热力学计算模型,分析比较了在不同工作过程参数下,4种带涡轮燃烧结构发动机与传统发动机的性能(单位推力和单位燃油消耗率)随风扇增压比、高压压气机增压比、高压涡轮进口总温和涵道比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涡轮级间燃烧室(ITB)与涡轮叶间燃烧室(TIB)各有特点,但都能够明显提高传统分别排气涡扇发动机的性能,其中高压涡轮叶间燃烧室(HTIB)效果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327.
氢燃料先进旋涡燃烧室流动和燃烧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了对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燃气轮机的氢燃料先进旋涡燃烧室(advanced vortex combustor,AVC)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应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AVC气流流动特性受燃烧室几何参数影响规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氢燃料AVC内前、后钝体合理的布置方式.应用19步氢气和空气详细化学反应机制,对氢燃料AVC流动和燃烧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氢气和空气预混和气体主气流当量比为0.65时,在前、后钝体之间形成的凹腔内无喷射气流条件下,燃氢AVC能够形成稳定燃烧,出口温度被控制在1950K以下,总压损失系数为2.7665%,燃烧效率为99.54%.相对于凹腔内无喷射气流,凹腔内有喷射气流的AVC旋涡在z轴方向分层有序、结构更加稳定,但不同xy截面上温度分布不同,导致出口截面温度分布不均匀,总压损失系数略有增大,燃烧效率提高了.   相似文献   
328.
针对航空发动机涡轮盘低循环疲劳寿命受交变热应力影响的问题,对某型高压涡轮盘服役过程的温度场变化情况进行 了研究。根据某型发动机高压涡轮盘试车过程中实测的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分布,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轮盘温度变化对不同考 核部位应力水平的影响,对发动机工作状态下各考核部位的循环应力进行了计算。制定了试验方案,设计了试验装置,在旋转试 验器上进行了涡轮盘在高温状态下的低循环疲劳试验,按照安全寿命法确定了盘心和螺栓孔部位的安全寿命。结果表明:温度变 化对轮盘考核部位应力的影响明显,瞬态温度沿径向呈“V”型分布,导致螺栓孔部位应力水平比稳态温度分布下的提高了25.9%, 使其成为涡轮盘的限寿部位;轮盘失效模式为低循环疲劳破坏,裂纹起源于螺栓孔的6、12点钟方向,沿径向扩展导致轮盘失效。  相似文献   
329.
PCI总线是一种微机局部总线,在中断上支持即插即用,本文介绍了PCI总线的配置空间和配置周期,并着重讨论了中断实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30.
未来航空燃料原料可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评价未来航空燃料原料可持续性。以传统石油基航空燃料为基准,分析未来8种航空燃料原料(煤、天然气、能源藻、麻疯树、大豆、棕榈、油菜籽及亚麻荠)的可持续性。评价路径包括原料阶段、燃料阶段和应用阶段。原料阶段考虑基础设施消耗,燃料阶段考虑因电能消耗嵌套引起的碳排放。评价指标不仅包括能量、化石能源、水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GHG)排放,而且包括了环境污染雾霾中的主要成分PM10和PM2.5排放。本文为选择航空替代燃料原料来源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结果表明,在原料阶段,生物基温室气体排放相比石油基均降低,其中大豆油碳减排最明显,麻疯树基航空燃料PM10和PM2.5排放量大,因在种植过程中加入大量化肥。在燃料阶段,煤基费托过程能量消耗大,碳排放高。通过全生命周期分析,煤基费托温室气体排放高,大豆温室气体排放较低,其次是能源藻。在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不占用耕地的能源藻具有可持续大规模制备航空替代燃料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