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91篇
航空   577篇
航天技术   103篇
综合类   32篇
航天   10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71.
In the last 45 years I have studied the thermal structure of the atmosphere from the thermosphere down to the stratosphere, and found evidence of its variability in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ange of solar irradiation during the 11-year solar cycle. I would review, in the light of recent model results, the measurements which I had made since the 1960s and which, for some of them, did not find any explanation at the time of their publication. The data were obtained by two different techniques, rockets and lidars and correspond to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atmosphere from the upper thermosphere to the stratosphere. The expectation was until recently that the atmosphere should be warmed by an increase of solar flux in the course of the solar cycle due to the increase of UV flux. It has been shown to be the case in the tropical stratosphere and at all latitudes in the upper thermosphere. But, at high and mid latitudes and at other altitudes, the reverse situation was found to exist and, until recently, this cooling observed in parts of the atmosphere with increasing solar flux had never been simulated by models. In addition to reviewing our own data, the paper will present recent results using other dataset which support our observations. It is only recently that we succeeded with a model able to tune the forcing by planetary waves at the tropopause level and thus reproduce such behaviour.  相似文献   
272.
机体可靠性差是航空活塞发动机适航取证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以某型发动机下机体为研究对象,通 过模型仿真得到机体的瞬态载荷曲线并进行拟合,按实际安装对其进行约束,采用 Goodman方法进行高周疲 劳分析,计算机体疲劳安全系数;提出一种分离式主轴盖的设计方法,优化下机体结构,在相同载荷的条件进行 对比分析;采用威布尔数学模型对机体可靠性指标进行计算验证,并对优化后的机体进行耐久测试。结果表 明:下机体疲劳安全系数、整机寿命、可靠性大幅提升,该设计方法对提高类似结构可靠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73.
金属/水反应冲压发动机理论性能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水与金属燃料反应的水冲压发动机是一种新型的水下动力装置。为了研究水下冲压发动机的基本性能,在简述热力计算原理的基础上,以含铝贫氧推进剂为例对燃气发生器式水冲压发动机、以铝金属燃料为例对漩流式水冲压发动机进行了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热力计算,得出了发动机比冲与水燃比、工作压强等之间的定性关系。  相似文献   
274.
全寿命费用的概念是由美国国防部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在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装备的全寿命费用管理已处于成熟阶段,其主要装备都通过全寿命费用分析、设计和监控来完成研制和生产,从而节约了大量资源和时间,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装备的全寿命问题,目前全寿命费用控制管理已经运用到装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中,本文结合军事供应链中可靠性管理的相关理论,浅析如何更好地在全寿命周期背景下做好军事装备采购的风险监督。  相似文献   
275.
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民用飞机总体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民用飞机给出了其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计算模型,并提出了以该模型为目标的面向民用飞机总体参数的优化方法。同时,在Matlab开发平台上,开发出了该方法所需的遗传算法优化程序。为检验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在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处理的基础上,基于回归分析给出了相关公务机总体参数的估算公式,并以该类飞机为案例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优化方法可行,结果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可为飞机总体设计参数的选取提供一种依据。  相似文献   
276.
中国微藻航空煤油制备潜能及CO2减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合考虑中国各地温度变化、水资源和CO2的供给能力等因素,分析了中国适合微拟球藻规模化养殖的地区;根据2013年沿海地区燃煤发电排放CO2量,结合蓬莱地区微拟球藻规模化养殖的实际数据,预测了中国微藻的年产量潜力及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利用这些微藻原料可制备航空煤油的潜力;并采用全生命周期模型GREET计算了微藻航空煤油相比传统石油基航空煤油在全生命周期内中可减少CO2的排放量。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具有每年8894万t的微藻养殖潜力,这些微藻共可制备航空煤油1917万t;与传统航煤相比,制备1 t微藻航空煤油在全生命周期内相比传统航空煤油可降低CO2排放2.28 t。  相似文献   
277.
RBCC发动机火箭-冲压模态理想热力循环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RBCC发动机工作原理,开展了特定燃烧组织模式下,RBCC发动机火箭-冲压模态的理想热力循环优化分析.根据火箭-冲压模态发动机工作特点,建立了工质热力循环过程模型,计算获得了最佳压缩点温度及其对应的最佳压缩比、最大循环功、热效率等参数.同时,给出了燃烧室最高温度、空燃比对最佳压缩比、最大循环功和热效率的影响规律,以及RBCC发动机热力循环的优化方向.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提高一级燃烧室最高温度、降低引射比、调整进气道压缩比至最佳压缩比等措施均可有效提高RBCC发动机最大循环功及循环效率.  相似文献   
278.
推阻力是火箭冲压组合动力系统的重要特性,研究推阻特性及影响因素对动力系统研发极为重要.对模型动力系统在高空高速点下的推阻力进行了仿真和试验研究,获得了动力系统在火箭发动机模态、火箭/冲压发动机模态及冲压模态、不同余气系数下的推阻力.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模型在火箭发动机模态下,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在动力系统内产生的推力大于火箭发动机的设计推力;火箭/冲压发动机共同工作条件下,推力大于火箭发动机设计推力与同一余气系数冲压发动机模态推力之和;冲压模态下,动力系统的推力随余气系数减小而增大;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279.
RBCC发动机亚燃模态一次火箭引导燃烧的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使用液体煤油燃料(JP-10)的火箭基组合动力循环(RBCC)发动机在亚燃模态下使用一次火箭作为引导的燃烧组织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在低来流总温条件下,使用小流量一次火箭羽流作为引导火焰可以实现液体煤油的可靠点火和稳定燃烧,并在扩张燃烧室中实现“热力壅塞”,从而完成RBCC发动机亚燃模态的高效燃烧.在目前发动机燃烧室构型下,通过一系列的发动机壁面压力分布曲线和推力增益的比较,研究了凹腔,支板及壁面喷注位置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实验的结果表明:在一次火箭的下游使用支板喷注器可以使得燃料较容易的分布在主流中,并且在一次火焰羽流的引导下可以实现稳定高效的燃烧.支板喷注器的位置对于发动机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在凹腔前壁面横向喷注燃料,有利于RBCC发动机燃烧性能的提升.为了获得较优的发动机亚燃模态性能,需要进一步对燃料的喷注策略开展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280.
TC17钛合金超高周弯曲振动疲劳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基于航空发动机叶片基本失效形式,开发了悬臂梁式弯曲振动超声疲劳试验系统(激振频率20kHz),设计了能模拟叶片振动、适合于超高周弯曲振动疲劳试验的试件.利用该系统开展了钛合金TC17超高周弯曲振动疲劳试验研究,分析了断口的金相图.结果发现:裂纹萌生有表面和次表面两种模式,并不依赖于内部夹杂和缺陷,没有发现内部裂纹萌生迹象,次表面裂纹扩展也不呈“鱼眼”形貌.与文献所述的“鱼眼”形貌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