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1篇
  免费   474篇
  国内免费   235篇
航空   1318篇
航天技术   1025篇
综合类   153篇
航天   120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279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用于校准航空γ谱仪的137Cs,60Co大面积航空平面源对传统的涂刷制源技术提出了挑战,为确保平面上的均匀性,借鉴现代网格点阵喷涂技术,将137Cs,60Co两种放射性标准溶液分别定量滴注在底衬滤纸上,晾干后热塑封并用环氧树脂将塑封片固定在梯形铝板上,由8块梯形铝板拼接为边长1m的正六边形航空平面源。制备的航空平面源的扩展不确定度(k=2)为4%,不均匀性优于10%。  相似文献   
102.
由于空间激光通信系统的信道状态和链路捕获跟踪的不确定性,多种形式的信道纠错编码技术正被广泛发展研究。结合空间激光通信链路中误码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选择合适的编码方案进行分析。通过仿真实验可知,对于在大气结构参数为1.5×10~(-14) m~(-2/3)、风速为20 m/s的空地激光链路的环境下,在系统数据速率为2 Gbit/s、要求误码率为10~(-6)时,LDPC码结合交织码相对未编码系统有3 dB的等效编码增益,LT码相对未编码系统有3.8 dB的等效编码增益。提供了一种能快速生成、扩展和校验的编码和交织实现方法,以抵抗大气湍流的快速变化对系统性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为解决采用传统发电机的移动电站输出电源种类单一,而采用多台发电机又会造成底盘过载影响机动性的问题,文章基于电力综合集成技术,分析研究实现发电机的双流发电的关键技术,突破发电机多绕组发电及励磁解耦等难题,减小了电机体积、降低了电机重量,有利于移动电站的多功能化与小型化设计。  相似文献   
104.
双框架飞机蒙皮检测机器人切换运动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一种双框架飞机蒙皮检测机器人,通过分析该机器人在飞机表面上的受力情况,在飞机表面该机器人受到了非完整约束,基于牛顿-欧拉法建立了机器人非完整约束动力学模型。根据机器人机械结构和运动步态分析,将该非完整机器人系统分为子系统A和子系统B。为了实现机器人在飞机表面运动,采用反演技术和快速Terminal滑模控制相结合的思想对系统设计了控制器,提出了一种反演-滑模控制方法;对于非完整机器人子系统A和子系统B,设计了一种基于事件驱动的切换策略,实现了机器人对期望轨迹的全局渐近跟踪,并利用Lyapunov稳定性证明系统的跟踪误差收敛。仿真和试验表明,采用该切换策略和反演-滑模控制方法,双框架飞机蒙皮检测机器人可以在飞机表面自由运动并进行损伤检测,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5.
WSO-UV project     
During last three decades, astronomers have enjoyed continuous access to the 100–300 nm ultraviolet (UV) spectral range where the resonance transitions of the most abundant atoms and ions (at temperatures between 3000 and 300 000 K) reside. This UV range is not accessible from ground-based facilities. The successful International Ultraviolet Explorer (IUE) observatory, the Russian ASTRON mission and successor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Galaxy Evolution Explorer (GALEX) mission or the COS and STIS spectrographs on-board 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HST) prove the major impact of observations in the UV wavelength range in modern astronomy. Future access to space-based observatories is expected to be very limited. For the next decade, the post-HST era, the World Space Observatory – Ultraviolet (WSO–UV) will be the only 2-m class UV telescope with capabilities similar to the HST. WSO–UV will be equipped with instruments for imaging and spectroscopy and it will be a facility dedicated, full-time, to UV astronomy. In this article, we briefly outlin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WSO–UV mission and the science management plan.  相似文献   
106.
We examine the state of seven southern radio sources at the time of their RadioAstron AGN Survey observations. Both ATCA flux density monitoring data and Fermi light-curves are considered in 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activity of the source. A simple hypothesis, that sufficiently compact source structure exists for detections on RadioAstron baselines when the source is in a flaring state, is qualitatively tested. We find four instances of RadioAstron detections during flaring radio states and four instances of RadioAstron non-detections during fading or quiescent radio states, in support of the hypothesis. However, we also find three instances of RadioAstron detections during quiescent or fading radio states, and two non-detections during a flaring state, indicating that the situation is (not unexpectedly) more complex. Radio and gamma-ray monitoring such as that described here, together with the full RadioAstron AGN Survey results, will allow a more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dependencies of detections on baselines of >10 Earth diameters.  相似文献   
107.
108.
针对国内航空企业飞机结构件数控编程中存在的重复工作量大、效率低、质量不稳定、规范性差等问题,通过面向多主机厂推广基于特征的数控编程技术,切实提高飞机结构件数控编程的效率与质量.首先概述了基于特征的快速程编(FBM NUAA)系统的整体架构,并且介绍了基于特征的数控编程技术在多家主机厂中的推广与应用情况,以及前期推广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根据多主机厂多机型过百项飞机结构件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采用基于特征的快速程编系统进行数控编程,刀轨平均自动生成率超过90%,编程时间较传统编程方式平均缩短70%以上.  相似文献   
109.
110.
主要对技术注释标注的标准化、规范化进行探讨,提出利用数据库技术对技术注释进行标准化管理,并给出了实际可行的建库思路,指导了技术注释数据库系统的整个建设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