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1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75篇
航空   250篇
航天技术   843篇
综合类   7篇
航天   76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光学遥感是当前卫星遥感的重要手段, 而卫星温控和能源系统也广泛采 用光学膜层, 它们在空间环境条件下的性能对卫星应用任务的完成, 乃至卫星寿命、安全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给出了太阳紫外辐射对星上光学膜层影响的主要机制, 分析了这一影响的主要规律和原子氧剥蚀、高能粒子和静电场的作用, 综述了太阳紫外辐射对星上光学系统表面膜层影响的测量结果, 最后提出了星上光学膜层污染防护中应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2.
We describe a Mars ‘Micro Mission’ for detailed study of the martian satellites Phobos and Deimos. The mission involves two ∼330 kg spacecraft equipped with solar electric propulsion to reach Mars orbit. The two spacecraft are stacked for launch: an orbiter for remote investigation of the moons and in situ studies of their environment in Mars orbit, and another carrying a lander for in situ measurements on the surface of Phobos (or alternatively Deimos). Phobos and Deimos remain only partially studied, and Deimos less well than Phobos. Mars has almost always been the primary mission objective, while the more dedicated Phobos project (1988–89) failed to realise its full potential. Many questions remain concerning the moons’ origins, evolution, physical nature and composition. Current missions, such as Mars Express, are extending our knowledge of Phobos in some areas but largely neglect Deimos. The objectives of M-PADS focus on: origins and evolution, interactions with Mars, volatiles and interiors, surface features, and differences. The consequent measurement requirements imply both landed and remote sensing payloads. M-PADS is expected to accommodate a 60 kg orbital payload and a 16 kg lander payload. M-PADS resulted from a BNSC-funded study carried out in 2003 to define candidate Mars Micro Mission concepts for ESA’s Aurora programme.  相似文献   
143.
介绍了离轴三反光学系统初始结构的设计方法,并用该方法进行离轴三反光学系统设计。用ZEMAX软件设计了一个焦距为1 000mm,F数为10,垂直轨道方向视场为±4.0°,沿轨道方向为6.0°和6.5°的光学系统。结果表明,该光学系统在空间频率71线对/mm处,调制传递函数均大于0.4,且三镜为球面,具有易于制造装调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4.
自由漂浮空间机器人神经网络自适应补偿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更具工程价值的任务空间内的自由漂浮状态空间机器人模型不确定性末端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策略用于机器人末端控制.通过神经网络在线建模来逼近系统中的非线性模型,神经网络的逼近误差及外界有界扰动通过鲁棒控制器来消除,采用引入GL矩阵及其乘法算子"·"来直接辨识的各部分系统参数.该控制策略既不需要逆动态模型的估计值,同时也避免了求雅克比矩阵的逆,降低了计算量.基于李亚普诺夫理论证明了整个闭环系统全局渐近稳定.仿真结果表明了这种神经网络控制器对于任务空间的空间机器人末端控制在达到较高的精度的同时,能够满足实时性要求,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5.
航天发射场加注系统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航天发射场加注系统风险评估主观随意性较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综合云的多属性风险评估方法,并对某发射场加注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了风险评估.首先应用属性约简算法将加注系统风险源权重的确定问题转化为粗糙集理论中属性重要性的评价问题,通过计算得到加注系统各风险源的权重,从而使得加注系统风险源权重的确定更具客观性和合理性;其次,对综合云公式进行了改进,使权重系数直接参与不确定性计算,充分考虑了加注系统性能指标的评分误差给最终结果带来的各种影响.评估结果表明:1)当前使用中的加注泵性能为良偏下,此时的加注系统已经存在了安全隐患,需要更换新的加注泵,否则就容易发生危险;2)该方法能够进一步得到加注系统实际的更多细微信息,结果更加贴近实际.  相似文献   
146.
空间舱外机动装置发展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洪鑫  黄卫东 《上海航天》2003,20(1):39-44
介绍了国外几种主要空间舱外机动装置的特点和性能,比较分析了系绳、机械、喷气机动等舱外机动装置的特点。认为小型的喷气机动装置(SAFER)最适合作为我国今后航天员空间活动的机动与救生工具。  相似文献   
147.
文章提出了航天光学相机控制系统测试设备通用化研究的思路,制定了通用化方案,对各功能模块进行了通用化设计。  相似文献   
148.
美国用于空间站辐射器中的热控涂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六种美国可用于空间站辐射器中的热控涂层。从涂层的性能、价格、质量以及成熟性研究,对这六种热控涂层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Z-93型热控涂层最适合用于空间站的辐射器中,镀银F-46薄膜型热控涂层次之。  相似文献   
149.
为保障在卫星与地面之间开展空间量子科学实验的条件,必须为科学实验载荷建立一条星—地高速数据双向传输链路.通过跟踪CCSDS-SLS-NGU(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空间链路业务-下一代上行链路)工作组对NGU的研究进展,结合科学实验卫星有效载荷建立高速上行链路的需求,采用高带宽利用率调制技术、高效信道编码方式及适用的链路数据传输协议,设计了一种传输速率为1Mbit/s、误码率优于1×10-9的高速上行链路方案,并给出星载设备实现方案和地面初步测试结果.该方案在技术体制上兼容已有CCSDS规范,便于地面站及星载接收机实现,完全满足开展空间量子科学实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0.
针对CCSDS(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推荐的近地LDPC(低密度奇偶校验)码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和积译码算法、对数似然和积译码算法、最小和译码算法的数学模型,并对上述译码算法的译码复杂度和译码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和积译码算法与对数似然和积译码算法的译码性能距离香农限1.2 dB,最小和译码算法的译码性能距离香农限1.45 dB.因此,提出基于最小和译码算法的改进算法——偏移最小和译码算法与归一化最小和译码算法,并分析了这2种译码算法的译码复杂度,同时进行了大量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偏移因子β=0.15时,偏移最小和译码算法性能达到最优,译码性能距离香农限1.25 dB;当归一化因子α=0.741 2时,归一化译码算法的译码性能达到最优,译码性能距离香农限1.2 dB.归一化译码算法具有优异的译码性能和合理的复杂度,可以遴选作为CCSDSLDPC的译码算法用于工程实现.此外,还研究了迭代次数对译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迭代次数大于10次时,译码性能提升不再明显,故工程实现时迭代次数应设置为10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