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95篇
航空   460篇
航天技术   76篇
综合类   106篇
航天   1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691.
基坑开挖与支护是一个三维空间问题。我国对软土深基坑支护工程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对非饱和土地区的深基坑支护工程而言,由于非饱和土中存在负孔隙水压力(基质吸力),使得其与饱和土在性状上有显著的不同。因而软土深基坑支护工程的许多成功经验不适用于非饱和土。对非饱和土基坑开挖的研究,尚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挡墙上土压力的分布及变形。采用国际先进的Plaxis程序,将计算结果与室内大型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挡墙上土压力的分布及变形规律,以期完善土压力理论。  相似文献   
692.
孙鹏  周莉  王占学  史经纬 《推进技术》2022,43(10):153-162
为了明晰S弯喷管的流固耦合特性,数值模拟了流固耦合作用下双S弯收敛喷管的结构变形特征及其内/外流特性。结果表明:S弯喷管的圆转方弯曲构型产生了非均匀的流场分布,并增强了结构的弹性特征,它们通过交换气动载荷与变形位移数据形成了S弯喷管流固耦合的作用机理。在气动载荷作用下,S弯喷管沿Y向的最大变形位移为25.3mm,它位于喷管出口上壁面的中心位置。当喷管的结构变形稳定时,第二弯转弯处下壁面的气流加速至局部超音速,壁面静压大幅降低;第一弯下游上壁面附近形成了气流分离区;喷管出口喷流沿轴向向上偏转。流固耦合作用导致S弯喷管的流量系数减小0.6%,推力系数降低1.8%。矩形截面与弯曲构型是影响S弯喷管流固耦合特性的主要几何特征,其中矩形截面能够显著增大喷管的变形位移;S形弯曲构型虽然能够有效抑制变形特征,但它导致喷管多个区域出现变形,喷管的结构变形分布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693.
计及摩擦的有限变形碟形弹簧薄膜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Timoshenko SP的刚性截面假设,分析了单片碟形弹簧在大变形情况下计及摩擦与滑动的载荷-位移关系,并对有导杆与无导杆,计摩擦与不计摩擦等不同情况下的载荷-位移曲线作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重复加载时摩擦力的损耗(滞后功)进行了计算和讨论,这对连接件的抗疲劳设计将会起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694.
弹塑性材料全拉伸曲线拟合的新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用分指数四项式拟合弹塑性材料的以应变表示应力的拉伸曲线.利用几个材料拉伸特征点的数据,就能获得全拉伸曲线的简单统一的表达式.与典型航空弹塑性材料的试验全拉伸曲线的对照表明,这种拟合模型具有很高的工程精度,从而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95.
具有初始弯曲的转子系统的振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初始弯曲的转子系统的振动特性与不平衡响应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独有的特点.从转子动力学理论出发,建立了适合工程应用的多自由度分析模型,给出了分析方法,并通过一实际转子系统的计算分析,阐述了其动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696.
研究了经不同固溶处理的Ti-1023合金在拉伸变形过程中的应力诱发马氏体转变特性,同时也测定了转变产物的晶体结构及激发应力。业已发现相变性质与固溶处理温度及冷却速率有密切关系。最后,讨论了应力诱发马氏体转变对合金拉伸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97.
Alumina dispersion strengthened copper composite (nano-Al2O3/Cu composite) was recently emerged as a kind of potentially viable and attractive engineering material for applications requiring high strength, high thermal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ies and resistance to softening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The nano-Al2O3/Cu composite was produced by internal oxidation.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composite were analyzed by the TEM and its hot deformation behavior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continuous compression tests performed on a Gleeble 1500 thermo-simulator. Making use of the modified algorithm-Levenberg-Marquardt (L-M) algorithm BP neural network, a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flow stresses during hot deformation was set up on the base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composite are characterized by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nano-Al2O3 particles in Cu-matrix. The sliding of dislocations is the main deformation mechanism. The dynamic recovery is the main softening mode with the flow stress decreasing gently from 500℃ to 850 ~C. The recrystallization of Cu-matrix can be retarded late into as high as 850 ℃, when it happens only partially. The well-trained BP neural network model can accurately describe the influence of the temperature, strain rate, and true strain on the flow stresses, therefore, it can precisely predict the flow stresses of the composite under given deforming conditions and provide a new way to optimize hot deforming process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698.
 本文根据能量理论推导出了橡胶大变形力学常数计算公式,并根据该原理设计制做了试验测试装置,用两种方法进行了试验测试和分析,克服了时间和滞后的影响,试验方法是有效的,测试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99.
李园春  李淼泉 《航空学报》1997,18(2):183-188
 采用大变形刚粘塑性有限元法模拟了超塑性恒压充模胀形过程,分析了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m、应变硬化指数n和厚向异性指数R等材料参数对胀形件厚度分布、成形时间、等效应变场及胀形成形能力的影响;通过对铝合金LY12CZ板料的相应实验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00.
弹塑性条件下工程小裂纹疲劳扩展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在弹塑性条件下工程小裂纹的疲劳扩展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用△J积分作为在弹塑性条件下疲劳裂纹扩展主要控制参数的表达式。对工程小裂纹在缺口循环塑性区中的扩展规律提出了用修正的△J_(eff)积分描述和分析的表达方法,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