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170篇
航空   460篇
航天技术   176篇
综合类   61篇
航天   33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应用组合理论,通过改变六面体刚架结构面上的斜撑杆添加方向获得布局不同的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相应的结构进行了静力分析和固有频率分析,对部分模型进行了静力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斜撑杆布局结构的抗扭性能有明显变化,合理的布局不仅明显提高了结构的抗扭刚度,也降低了扭转工况下的应力水平;但布局的变化对结构的固有频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1引言目前数值模拟已广泛应用到火箭发动机的流场分析中,特别是固冲发动机补燃室的燃烧和流动[1,2]。但是这种方法在固冲发动机补燃室应用的有效性还没有合适的实验验证。国外开展的补燃室流动实验大多以水为介质,用片光流动显示的方法观察流场的概貌,与真实发动机的流动之间存  相似文献   
13.
1引言在叶轮机械叶栅内流动控制中,可以通过在叶片吸力面、端壁上安装翼刀或隔片,控制二次流的发展,降低二次流损失,其中将翼刀加装在吸力面上的控制方式即为吸力面翼刀控制技术。吸力面翼刀主要是通过阻断端壁附面层和叶片吸力面附面层近端壁处低能流动沿吸力面的展向迁移来对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基于无限脉冲响应和有限脉冲响应数字滤波技术的快速 B-样条插值法 ,并将其应用于实时图像旋转处理中。为了优化旋转后的图像质量 ,本文采用 3次 B-样条对图像旋转后的像素点灰度值进行插值运算。另外 ,通过对传统图像旋转矩阵的分解 ,将图像在二维空间中的旋转运算分解成为三步在一维空间内平移运算 ,使插值运算在一维空间中完成 ,从而简化了图像旋转数据处理中的插值运算。最后 ,还提出了一种以硬件方法完成高阶图像插值运算实现图像旋转的新方法 ,并针对 2 5 6灰度级 ,2 5 6× 2 5 6像素的图像 ,设计出一个以 FPGA为核心的实时、高质量的硬件图像旋转系统。  相似文献   
15.
自适应DBF与空间谱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DBF)技术和超分辨空间谱估计技术,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号协方差矩阵特征分解的时-空二维信号高分辨谱估计算法。以上技术应用于相控阵雷达系统,可以精确获得多个运动目标的方位信息和多普勒信息。文章最后给出了计算机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6.
The charged dust particles can be mobilized electrostatically by the repulsion between the adjacent grains and the surface electric field due to the incoming electron current and the charge accumulation within the micro-cavities. In this stud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initial vertical launching velocities and the maximum dust heigh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estimated values for the lofted spherical dust grains by the patch surface charging equations. Silica particles with the sizes between <6 and 45?µm in radius are loaded on a graphite plate, and they are exposed to the electron beam with 450?eV energy under 4?×?10?3?Pa vacuum chamber pressure. During the first set of the experiments, the dust samples are tested without an initial compression process and an additional horizontal electric field. Second, the dust samples are compressed by two different weight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packing density under approximately 780.7?Pa and 3780?Pa. Finally, the dust grains are placed between the two parallel aluminum plates to apply approximately 2000?V/m and 4800?V/m horizontal electric field. A high-speed camera is used to record the transportation of the dust grains together with a microscopic telescope, and the results point out that the patch surface dust-charging model estimation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first experimen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ust particles from the compressed samples are lofted with higher velocities than the estimations, and the number of the dust lofting observations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which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micro-cavities and the increased charging requirement to overcome the contact forces. When the horizontal electric field is present, the initial vertical launching velocities are measured to be lower than the other experiments,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decreased charging requirement for the dust lofting as a result of inter-particle collisions and rolling motion.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electrostatic dust transportation can be controlled not only by the ambient plasma and the solar irradiation on the airless planetary bodies, but also by the surface properties such as the contact surfaces between the dust grains, the number of the micro-cavities related to the packing density, and the presence of the horizontal electric field contributing to the external forces by other particle motions.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的破碎过程,采用脉冲背景光方法和VOF方法开展了实验和数值研究。为提高液体横向射流中气液界面和气流场特征捕捉的精确性,采用自适应网格技术对于气液界面、激波出现位置进行网格细化,计算得到了较为精细的气液界面、激波特征及涡系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成本仿真模拟条件下,利用自适应网格计算得到的射流轨迹和轮廓与实验吻合较好,射流轨迹的最大误差为10%;射流初始段在超声速气流条件下,仍然存在一段高度约为1.9倍喷孔直径且圆柱形态保持较好的连续光滑液柱。随着喷注压降的升高,液柱的长度逐渐增大;主流气体流经液柱发生三维绕流,在射流附近和近壁面区域形成不断演化的反转涡对,反转涡对的形成加速了液体射流一次破碎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不同于地面稀布阵相参阵列雷达,分布式星群平台具有高速运动特性,相应地全相参合成效率受限于星间的空时频同步误差、波束指向误差等系统误差约束。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星群的全相参雷达低副瓣波束形成设计方法。首先,从星群系统规模、星间安全距离、远场条件、探测链路等因素入手推导了有效探测距离区间。接着,给出了同步误差、波束指向误差以及卫星高速运动特性对全相参合成效率的定量影响评估方法。最后,利用空时频多维联合方法实现了低副瓣稳健波束形成,可有效增加无模糊视场范围,适用于实际星群规模有限的应用场景。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ASF网格是提高增强型罗兰(Enhanced Long Range Navigation,eLoran)系统精度的重要方法。根据所在网格四个顶点的附加二次时延(Added Secondary Factor,ASF)值通过网格应用算法得到待测试点的ASF值,一定程度上比公式计算的ASF值更准确。在计算过程中,用户四个顶点ASF值的测量误差会传递给用户,同时内插算法本身也会引入误差,此时内插算法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仿真、分析比较几种常用的内插算法,得出结论:反距离插值算法引入的误差最大,双线应插值算法引入的误差最小,而且误差呈现一定层次感,网格从内到外误差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20.
针对8 m×5 m的柔性太阳翼在倒立状态下进行模态试验,设计数字摄像视觉测振系统,基于图像特征跟踪法实现了从相机标定、图像采集、信息提取到三维振动数据获取的过程,通过工况模态辨识方法获取了柔性太阳翼模态频率及振型等动力学参数。并考虑空气和重力影响建立太阳翼有限元模型,通过与基于基恩士激光位移传感器的传统模态试验结果及仿真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基于视觉测振工况模态试验方法的准确性,为柔性太阳翼在轨模态辨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