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40篇 |
免费 | 1799篇 |
国内免费 | 773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4176篇 |
航天技术 | 1329篇 |
综合类 | 708篇 |
航天 | 139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4篇 |
2024年 | 143篇 |
2023年 | 207篇 |
2022年 | 281篇 |
2021年 | 314篇 |
2020年 | 312篇 |
2019年 | 284篇 |
2018年 | 285篇 |
2017年 | 297篇 |
2016年 | 327篇 |
2015年 | 291篇 |
2014年 | 431篇 |
2013年 | 337篇 |
2012年 | 367篇 |
2011年 | 436篇 |
2010年 | 291篇 |
2009年 | 301篇 |
2008年 | 339篇 |
2007年 | 324篇 |
2006年 | 277篇 |
2005年 | 262篇 |
2004年 | 233篇 |
2003年 | 184篇 |
2002年 | 133篇 |
2001年 | 133篇 |
2000年 | 109篇 |
1999年 | 91篇 |
1998年 | 102篇 |
1997年 | 73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51篇 |
1994年 | 48篇 |
1993年 | 51篇 |
1992年 | 43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6篇 |
19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在各种新兴的先进工程材料中,面心立方结构高熵合金因比强度高、低温韧性好、耐磨损和耐腐蚀等优点在航天的多个领域内极具应用潜力。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因可制备复杂结构、加工过程高度可控等特点,被广泛用于高熵合金材料零部件的生产。本文主要介绍了激光增材制造面心立方高熵合金的研究进展,对激光增材制造工艺,如选区激光熔化成形(SLM)和激光熔化沉积技术(LMD)等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并且对激光增材制造面心立方高熵合金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激光增材制造过程中的缺陷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总结并分析。此外,对热等静压、时效、退火、热机械加工和均质化等后处理工艺进行了阐述。最后,对激光增材制造面心立方高熵合金部件一体化应用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212.
河南省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国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5,23(4):35-39
利用河南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分析了消费、投资和出口对全省经济的影响情况.总消费是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资本形成次之,净出口的拉动力相对较弱.在总消费对全省经济影响的过程中,居民消费对全省经济的影响程度大于政府消费的影响.其中农村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与城镇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比值小于相应的人口比值. 相似文献
213.
基于神经网络技术实现磁流变阻尼器对结构振动的优化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磁流变 ( MR)阻尼器是土木结构振动控制领域最有应用前景的半主动控制装置之一 ,但由于 MR阻尼器的高度非线性动特性 ,使得描述其逆向动特性的数学模型很难得到 ,即根据理想的阻尼力确定出 MR阻尼器所需的输入电压。然而 ,对基于 MR阻尼器的结构振动控制设计和仿真 ,这种反映阻尼力 -电压关系的逆向动特性模型是十分重要的。为此 ,本项研究针对 MR阻尼器的非线性特性 ,提出运用神经网络技术建立 MR阻尼器的神经网络模型来模拟其逆向动特性 ,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出即为产生理想的阻尼力所需的输入电压。通过数值仿真结果探讨所提出的结构振动控制策略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14.
从结构模态参数的可识别性出发,结合结构自由响应识别技术和数字处理技术,开发出大型航天器动力学特征参数在轨辨识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其中软件系统由C+ +和汇编语言组合编写,系统各部分均模块化,可适用于较复杂的工程任务.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模拟在轨航天器的试验验证系统,检验辨识算法和设计软件的可靠性以及航天器在轨辨识的实时性.该试验系统包括一个对称的双梁结构,利用对称结构的弱耦合可得到多个密集模态,该结构可模拟大型航天器在太空失重条件下所特有的动力学特征.试验表明系统辨识算法可靠,精度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15.
采用二维轴对称模型,使用粒子网格法(PIC)和直接模拟蒙特卡洛法(DSMC)相结合的方法,对稳态等离子体推进器(SPT)羽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DSMC方法中的随机取样频率法(RSF)求解粒子碰撞过程,并对比了不同的分配电荷方式、电子运动模型及SPT出口条件时的羽流场.将不同条件计算得到的羽流场中距SPT出口0.1?m,0.5?m及1.0?m处的离子电流密度和电荷密度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出在采用面积权重法分配电荷、等熵模型描述电子运动和用实验值设定发动机出口参数时对SPT羽流场数值模拟的电流密度和轴向附近的电荷密度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程度较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216.
Ch. Jacobi C. Arras D. Kürschner W. Singer P. Hoffmann D. Keuer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includes Cospar's Information Bulletin, Space Research Today)》2009
During 2004 and 2005 measurements of mesospheric/lower thermospheric (80–100 km) wind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Germany using three different ground-based systems, namely a meteor radar (36.2 MHz) at the Collm Observatory (51.3°N, 13°E), a MF radar (3.18 MHz) at Juliusruh (54.6°N, 13.4°E) and the LF D1 measurements using a transmitter (177 kHz) at Zehlendorf near Berlin and receivers at Collm with the reflection point at 52.1°N, 13.2°E. This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of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radar systems in nearly the same measuring volume. Meteor radar winds are generally stronger than the winds observed by MF and especially by LF radars. This difference is small near 80 km but increases with heigh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teor radar and medium frequency radar winds is larger during winter than during summer, which might indicate an indirect influence of gravity waves on spaced antenna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217.
高超声速飞行器机动飞行时环境压力变化导致隔热材料沿厚度方向存在压力梯度,进而引起隔
热材料内气体的扩散渗透,影响隔热材料隔热性能。为研究气体扩散渗透对隔热材料隔热性能的影响,建立了
隔热材料内气体扩散渗透模型,采用罗斯兰德近似、有限体积法建立了隔热材料内扩散渗透及辐射导热传热计
算模型,对气体扩散渗透条件下的瞬态隔热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算例模拟结果表明:对2 cm 厚纳米隔热材
料,在外界气压为0. 1 MPa,绝热面为真空的状况下,当渗透率大于10-14 m2 时,气体扩散渗透开始影响隔热材
料内传热,导致隔热性能降低,气体黏性系数对气体扩散渗透有显著影响,随着黏性系数降低,气体扩散渗流现
象显著;衰减系数对绝热面温度响应有显著影响,随着衰减系数增大,绝热面温度响应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热材料内气体的扩散渗透,影响隔热材料隔热性能。为研究气体扩散渗透对隔热材料隔热性能的影响,建立了
隔热材料内气体扩散渗透模型,采用罗斯兰德近似、有限体积法建立了隔热材料内扩散渗透及辐射导热传热计
算模型,对气体扩散渗透条件下的瞬态隔热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算例模拟结果表明:对2 cm 厚纳米隔热材
料,在外界气压为0. 1 MPa,绝热面为真空的状况下,当渗透率大于10-14 m2 时,气体扩散渗透开始影响隔热材
料内传热,导致隔热性能降低,气体黏性系数对气体扩散渗透有显著影响,随着黏性系数降低,气体扩散渗流现
象显著;衰减系数对绝热面温度响应有显著影响,随着衰减系数增大,绝热面温度响应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18.
高速球轴承正常工作时,处于高速旋转状态,此时油相和气相因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在轴承环间剧烈运动。为了更准确地分析轴承环间的两相流动,采取VOF模型进行内部流场的模拟,采用多重旋转坐标系描述部件运动。建立球轴承环下润滑计算模型,分析了考虑滚珠自转因素下轴承内部的流动,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转速及供油量对轴承工作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比整体模型与滚珠自转模型,发现滚珠自转使得轴承内部油体积分数增大,同时也使得滑油穿透间隙达到外环的能力增加;在考虑滚珠自转情况下,转速的不断增大,使得轴承内部的油相体积分数不断减小,在低转速情况下滚珠自转对流体运动影响较为明显,在高转速情况下公转速度对流体运动起到主导作用,滚珠自转对流体运动影响减弱;供油量不断的增大,使得滚珠自转模型内部的油相体积分数也在不断增大,而且滚珠自转运动会加强滑油在轴承内部的分布。 相似文献
219.
精密球新型研磨方式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精密球偏心V形槽研磨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研磨方式。运动分析结果表明,与偏心V形槽和传统V形槽研磨方式不同,该研磨方式下球坯的自转轴能够在180°范围内摆动,使研磨轨迹在球坯表面的分布更为均匀。通过仿真计算发现,在该研磨方式下偏心距对球坯表面研磨均匀性影响较小,并且,各槽内球坯所受研磨均匀性相同。 相似文献
220.
通过对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进行70、85、100℃下的循环水浸吸湿试验,研究了复合材料在不同水浸温度下的吸湿-脱湿行为规律。同时,对循环吸湿-脱湿过程中的试样进行层间剪切强度测试和动态力学性能测试,并结合扫描电镜观察循环吸湿各个阶段的纤维基体结合状态。结果表明,水浸温度越高,水分的扩散速率越快,饱和吸湿率越大。经过循环吸湿后复合材料的吸湿行为仍满足Fick第二定律,吸湿后层间剪切强度下降,湿热循环次数越多下降的越明显。脱湿后层间剪切强度有所恢复,水浸温度越高造成的不可逆破坏越大,层间剪切强度恢复的越少。干态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31℃,吸湿后下降了3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