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7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178篇
航空   387篇
航天技术   381篇
综合类   45篇
航天   30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对航天器交会接近段V-bar上保持点间的转移,单向(轨道径向或周向)推力机动的最短转移时间为半个轨道周期(对应双径向推力冲量)。若要求转移时间小于半个轨道周期,须采用双向(径向与周向联合)推力。为此,提出5种机动方案:1)起点双向冲量与终点双向冲量机动;2)途中双向连续推力机动;3)起点双向冲量与途中双向连续推力机动;4)途中双向连续推力与终点双向冲量机动;5)起点切向冲量与途中径向连续推力及终点切向冲量机动(即直线路径转移)。其中,方案1)(冲量机动)的速度增量最小,但轨迹视界角最大;方案5)(直线路径)的视界角最小(近似为零),但当转移时间T>0.292P(P为轨道周期)时,所需的速度增量较大。机动方案的选择应全面考虑转移轨迹安全性、速度增量需求、转移轨迹视界角,以及机动复杂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若视界角可满足总体设计要求,宜选择方案1);当T<0.292P时,也可考虑方案5)。  相似文献   
82.
针对简化后的导弹姿态控制系统,运用特征结构配置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控制系统的重构方法.根据输出反馈特征值配置原理,给出了原闭环系统特征结构的确定方法,并对可重构控制器的代价函数的确定方法进行了改进.这种算法通过输出反馈可以确保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可以解决故障前后系统阶数不一致的问题.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保证故障后闭环系统稳定的基础上使系统性能得到最大可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3.
气动控制在低动压时其效率会有相当下降,为了使导弹在低动压时仍然具有一定的快速响应性,在导弹上安装脉冲姿控发动机参与姿态控制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对此方法的应用作了初步研究.分析了脉冲发动机作用对导弹动力学的影响,在一系列的简化后设计了俯仰平面内的控制策略,其设计思想是用气动舵平衡气动力矩使总的气动力矩为零,使导弹姿态主要由脉冲姿控发动机来控制,并用俯仰角的变化代替攻角的变化设计脉冲姿控发动机控制策略.给出了对阶跃加速度指令的响应仿真结果,表明在具有足够动压时气动控制仍可同脉冲姿控发动机控制媲美,而在低动压时脉冲姿控发动机相对气动控制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84.
We developed a method of estimation of a relative amplitude dI/I of the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variations in the ionosphere as deduced from the data of the global GPS receivers network. To obtain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sults we picked out three latitudinal belts provided in the Internet by the maximum number of GPS sites. They are high-latitudinal belt (50–80°N, 200–300°E; 59 sites), mid latitude belt (20–50°N, 200–300°E; 817 sites), and equatorial belt (±20°N, 0–360°E; 76 sites).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diurnal and latitudinal dependencies of dI/I and dI/I distribution probability for 52 day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geomagnetic activity are presented. It was found that on average the relative amplitude of the TEC variations varies within the range 0–10% proportionally to the value of the Kp geomagnetic index. In quiet conditions the relative amplitude dI/I of the TEC variations at night significantly exceeds the daytime relative amplitude. At high levels of magnetic field disturbances, the geomagnetic control of the amplitude of TEC variations at high and middle latitudes is much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e regular diurnal variations. At the equatorial belt, on average, the amplitude of TEC variations in quiet and disturbed periods almost does not differ. The obtained results may be useful for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ionospheric irregularities.  相似文献   
85.
受控航天器的通用仿真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满足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仿真的需要 ,利用面向对象建模方法 ,设计了受控航天器的通用仿真框架。在该框架中 ,航天器、姿态表示、控制律、执行机构作为独立的对象建模 ,可以支持不同仿真背景、不同粒度下的仿真要求。利用该框架建立的飞船姿态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验证了该框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6.
设计了一种基于滑模控制的可重复运载器(RLV)再入姿态控制方法。用内外两环滑模控制同时跟踪对角速度和角度;根据RLV再入姿态的动力面与反作用混合控制的特点,用优化控制选择配置算法将控制力矩指令配置为末端受动器的控制指令,分别由动力面与反作用致动器执行。仿真结果表明:由该法可获得高精度、鲁棒性和解耦的跟踪性能。  相似文献   
87.
小卫星主动磁控制地球捕获姿态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小卫星捕获阶段的客观条件要求,重力梯度杆的指向要求,捕获阶段视为大角度机动问题,采用欧拉动力学和四元数方法描述,建立小卫星捕获阶段的动力学模型。控制器采用大角度机动拟 PD控制,拟PD控制器参数采用了简化分析和经验调试设计,同时分析设计了磁力矩器的磁偶极子,最后给出某小卫星姿态捕获仿真结果,经过几个轨道周期后可以实现一定精度的对地捕获,验证了本文的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8.
轻型高精度卫星的变结构姿态控制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炳全  崔祜涛  杨涤 《航空学报》2000,21(5):417-420
针对某些小卫星高指向精度和高稳定精度的姿态控制要求,设计了能克服反作用轮转速过零扰动的变结构姿态控制器,并对反作用轮转速过零时低速摩擦对卫星姿态产生扰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仿真用反作用轮低速摩擦动力学模型。同 PID控制器相比,该变结构姿态控制器能有效抑制反作用轮的低速摩擦影响,并具有良好的鲁棒性。数学仿真进一步证明了该变结构姿态控制器的有效性,其指向精度和稳定精度分别可达 0.3°和 0.0 0 1°/  相似文献   
89.
载人飞船返回舱六自由度再入弹道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综合研究和分析载人飞船返回舱制导导航控制(GNC)系统的性能,验证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提出了返回舱六自由度再入弹道仿真研究问题。根据返回舱GNC系统的任务,建立了适用于包括风在内的各种干扰作用下六自由度再入弹道仿真数学模型,为半实物仿真奠定了基础。提出了基于标准轨道的再入制导律,严格推导了再入段总升力方向控制中滚动通道姿态控制信号的形成,并给出了工程应用中简化的方法,开发了综合仿  相似文献   
90.
针对飞行器升降舵、副翼角运动的测试需求,提出了单轴捷联姿态系统的原理及算法,介绍了基于MEMS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舵面运动测量仪的构成,并对测量仪的工作过程进行了仿真.仿真表明,测量仪的性能满足舵面运动测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