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9篇
航空   120篇
航天技术   43篇
综合类   24篇
航天   1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291.
翼伞归航准则及测风原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翼伞作为一种新型气动力减速器日渐受到空间回收技术重视。文中给出了具有非比例自动归航控制的翼伞系统的归航准则(考虑到风的影响)以及利用GPS测量数据计算风场的公式。  相似文献   
292.
介绍小模数公法线千分尺的改制工艺,解决了机载雷达的精密小模数齿轮加工测量问题  相似文献   
293.
多舱段载人航天器氧分压控制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保乘员安全性,载人航天器需通过氧分压控制系统将密封舱内的氧分压控制在指标范围内.提出了一种两舱段载人航天器密封舱氧分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包括密封舱体、乘员、供氧组件、舱间通风(IMV)等多个子模块.通过与相关试验数据进行对比,证明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针对由两个容积为60 m3密封舱组成的组合体,利用该模型分析了乘员驻留位置、舱间通风量、氧分压监测模式对两舱氧分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舱间通风量为0.5 m3/min 且6人驻留在氧分压非主控舱时,两舱氧分压上限差别达到2.2 kPa.两舱氧分压差别会随着舱间通风量的增加而减小.单舱监测模式和两舱监测模式对两舱氧分压影响并不显著,当舱间通风量超过1.5 m3/min时,两种控制模式的氧分压控制效果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294.
在计算卫星载荷舱最大偏心力矩时, 若只考虑位于载荷舱保持架转轴上部的设备产生的偏心力矩, 则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得到的并不是最大偏心力矩。文章综合考虑载荷舱设备安装实际情况, 采用遗传算法来确定最大偏心力矩, 并通过实例计算表明:利用遗传算法寻优的方式, 能够得到更准确的最大偏心力矩, 避免欠设计的隐患。  相似文献   
295.
针对单像素相机的运动导致压缩成像品质下降问题,提出了运动补偿压缩成像方法。首先建立运动条件下压缩采样的精确模型,进而分析了逐帧重构与联合重构两种图像稀疏方法。同时探讨了所提方法对于更加复杂运动的适应性以及所提方法成像品质的分布特性。该方法利用成像系统的运动信息重新规整压缩采样,避免了由降低积分时间或者减少采样数导致的成像品质下降。数学仿真与半物理仿真表明,运动补偿压缩成像比未经补偿成像结果具有更好的成像品质。  相似文献   
296.
安全信息管理是现代民航安全管理的基础。本文介绍了通用航空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给出了系统的结构设计及功能设计,论述了通用航空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组成及其对通用航空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97.
吸气式空气涡轮冲压发动机的过渡态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计算吸气式空气涡轮冲压(air-turbo-ramjet,ATR)发动机过渡态性能,建立了ATR发动机过渡态模型.通过与传统涡喷发动机供油原则对比得到了ATR发动机供油应遵循的规律,计算得到了给定供油规律下的ATR发动机加减速性能.结果显示ATR发动机在供油规律选择上更加灵活,并能很好地满足喘振裕度的要求.根据ATR发动机自身特点,在补足低转速特性后,本模型可直接模拟ATR发动机起动过程.   相似文献   
298.
卢威  钟奇  黄家荣  范含林 《宇航学报》2012,33(2):145-152
密封舱漏热是载人飞船热控系统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影响飞船热平衡和舱内温度的一项重要参数。建立了求解密封舱漏热的热物理模型,分析了各种参数对密封舱漏热的影响。结果表明:(1)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密封舱漏热与舱内空气温度近似呈线性关系;(2) 返回舱漏热高于轨道舱,主要原因是导热热阻的基数偏小;(3) 漏热随外热流增大而减小,返回舱漏热波动较大,调节其热控涂层的α_S和ε_h值将导致返回舱漏热和漏热波动出现相反变化,为同时减小漏热和漏热波动,推荐采用较低α_S和ε_h 值的热控涂层;(4) 返回舱漏热受舱内壁对流换热系数影响较大,特别在2W/(m^2·K)附近。
  相似文献   
299.
气囊着陆缓冲系统的排气孔面积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仿真分析为手段,研究了排气式气囊缓冲系统的着陆回收问题;讨论了均匀压力气囊模型的基本理论;建立了排气式气囊着陆缓冲系统的简化分析模型,包括回收舱模型和排气式气囊模型。采用响应面法得到了排气孔面积与回收舱重心处过载的关系,并通过仿真分析确认了优化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00.
国外载人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国际上掀起了一个空间探索活动的新高潮,而作为载人空间探索活动重要支撑的回收和着陆技术也相应取得了重要进展。文章综述了关、欧、俄在载人飞船、登月舱、火星着陆器等载人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方面的研究和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