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8篇
航空   49篇
航天技术   32篇
综合类   7篇
航天   6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Planetary surface exploration is an appealing application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that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recent years by the space community, including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The idea is to deploy a number of self-organizing sensor nodes forming a wireless networked architecture to provide a distributed instrument for the study and exploration of a planetary body. To explore this concept, ESA has funded the research project RF Wireless for Planetary Exploration (RF-WIPE), carried out by GMV, SUPSI and UPM. The purpose of RF-WIPE was to simulate and prototype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in order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 of the technology for the purposes of planetary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42.
Precise Orbit Determination (POD) for the Gravity field and steady-state Ocean Circulation Explorer (GOCE), the first core explorer mission by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 forms an integrated part of the so-called High-Level Processing Facility (HPF). Two POD chains have been set up referred to as quick-look Rapid and Precise Science Orbit determination or RSO and PSO, respectively. These chains make use of different software systems and have latencies of 1 day and 2 weeks, respectively, after tracking data availability. The RSO and PSO solutions have to meet a 3-dimensional (3D) position precision requirement of 50 cm and a few cm, respectively. The tracking data will be collected by the new Lagrange GPS receiver and the predicted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receiver have been taken into account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hase of the two chains.  相似文献   
43.
蔡洪  杨育伟  郭才发 《宇航学报》2014,35(11):1223-1232
介绍了电动力绳系的主要构造及工作原理,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电动力绳系的研究历程,并总结了相关在轨试验进展情况。从绳系模型、轨道动力学以及绳系展开动力学与控制等几个方面对电动力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电动力绳系技术未来的发展和应用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44.
针对传统的探空火箭减速板质量大、展开角度不可调节等缺陷,提出一种新型探空火箭裙锥减速器减速方案。它具有质量小、可改变展开角、展开阻力面积大等优点。针对超声速探空火箭减速器再入时的气动特性,对其外围流场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了减速器不同锥角对气动特性及过载的影响,并给出了减速器外围流场、压力场以及减速器的应力应变分析,结果表明,减速器所受的气动阻力与其锥角有明显关系,具有非线性特点,且减速器的最大应力小于许用应力。该方案可为探空火箭的回收及新型减速器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5.
随着空间光学技术的发展,衍射成像系统成为空间光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提出了一种充气薄膜衍射成像结构设计方案,针对其在空间热载荷作用下的热力耦合效应开展研究。建立了充气薄膜衍射成像结构的热力耦合顺序分析框架,基于I DEAS和ANSYS软件二次开发技术,实现了热力耦合数值分析,得到了结构在轨运行时的瞬态温度场、热应力、热变形等。分析结果表明,充气支撑结构产生了较大热变形,但最大热应力远小于聚酰亚胺薄膜材料的抗拉强度,而镜面中心处没有出现较大的热变形响应,为充气薄膜衍射成像结构的防热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6.
空间薄膜结构可以通过气体驱动其展开,与传统的机械展开方式相比,其展开机构较为简单、发射成本低、且折叠体积小,可以应用在空间柔性结构的展开、废弃卫星的离轨等多领域中.针对空间薄膜结构充气展开方式,在高级有限元前后处理软件(LS-PREPOST)中建立模型并设定4种工况,选定一种工况为标准充气情况,而后将模型输出的K文件导...  相似文献   
47.
增材制造是融合材料科学、机械自动化及信息技术的先进制造技术,在近30年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激光金属沉积(Laser metal deposition,LMD)是基于定向能量沉积(Directed energy deposition,DED)的一种增材制造技术,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阐述了LM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系统组成,重点介绍LMD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列举了一些基于LMD的工艺技术开发及装备研发制造,指出了LMD技术在成形效率和成形精度、工艺稳定性及性能一致性等方面的不足。最后,总结了LMD技术未来的5个发展趋势:材料体系集约化、工艺参数系统化、成形过程高效化、设备集成智能化和应用领域广泛化。  相似文献   
48.
许红亮  王宏  张永杰  胡斌  徐庆 《上海航天》2021,38(6):105-110
太阳翼是卫星发射成败的关键部件,为满足卫星型号太阳翼地面零重力展开可靠性验证,研制了一套高精度导轨摩擦力自动测量系统。该系统采用自动化测量、高精度传感器和无线通信网络等技术,对某卫星型号展开试验装置导轨进行摩擦力测试,验证了该测量方法的可靠性。将测量结果与人工手持测力计测量进行对比,有效解决了测量结果不稳定、测量数据离散、测量效率低等问题,并可获取导轨全行程摩擦力实测数据。该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导轨摩擦力测量精度,增强了卫星太阳翼地面零重力展开可靠性,提高了卫星太阳翼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49.
马庆明  熊鹏飞  郑东  李游  潘飘  周斌 《推进技术》2022,43(3):290-294
为获得燃料低温自点火特性以及等离子体对燃料点火的促进作用,基于快速压缩机实验系统,研究了52%He稀释、当量比1.0、压力3.4MPa、温度877.7~915.9K条件下,航煤裂解气(29.4%CH4/30.8%C2H6/21.3%C2H4/18.5%C3H6)的自点火特性,并获得其点火延迟时间.在此基础上,采用放电与...  相似文献   
50.
黄静  刘刚  朱东方  孙禄君 《航空学报》2018,39(2):321464-321464
电动力绳系离轨系统是一种典型的空间碎片主动消除技术,本文针对电动力绳离轨系统在初始阶段展开的控制问题,仅通过调节有限的系绳张力与电流,不依赖其他推进器,将导电系绳释放至期望长度并抑制系绳的摆动。首先,采用倾斜偶极子地磁场模型,建立考虑系绳质量的近地轨道二体电动力绳系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其次,在系绳张力与电流存在约束的条件下,采用反步法结合抗饱和辅助函数解决控制输入受限问题,并引入动态尺度广义逆实现了欠驱动电动力绳系统展开稳定控制问题;然后,应用Lyapunov稳定性定理证明了其闭环系统的稳定性;最后,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通过调节系绳张力与电流,可以将系绳释放到指定位置,同时控制输入满足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