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30篇
航空   197篇
航天技术   45篇
综合类   4篇
航天   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动态比较法校准正压漏孔的漏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校准正压漏孔漏率的动态比较法,可以校准的正压漏孔漏率范围为1×10-4~1×10-7Pam3/s。参考漏孔动态比较法是用一只漏率已知的正压漏孔作参考标准,分别让示漏气体通过参考正压漏孔或被校正压漏孔后,在内充大气的累积容器中累积不同的时间,产生大致相同的示漏气体增量;静态膨胀后,测量它们在动态流量法系统中产生的动态平衡分压力,再进行线性近似比较计算出被校正压漏孔的漏率。定量气体动态比较法是采用定量的示漏气体作参考标准,替代参考漏孔动态比较法中示漏气体通过参考正压漏孔后在累积容器中的累积量。  相似文献   
82.
降低颗粒粘结高燃速推进剂初始压强峰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降低颗粒粘结高燃速推进剂发动机试验时的初始压强峰,分别采用降低点火药量,改变燃喉比、燃通比,内外表面涂钝感剂和控制内、外燃通比之比小于1等方法进行了发动机试验,获得了每种条件下的压峰比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控制内、外燃通比之比小于1的装填条件,可使其高燃速推进剂的压峰比小于1 3。  相似文献   
83.
周逊  韩万金 《推进技术》2003,24(6):537-542
在低速环形叶栅风洞上对具有后部加载叶型的常规直叶片叶栅和弯曲叶片叶栅进行了吹风实验,得到了两种叶栅的叶片和上、下端壁表面的静压系数分布及气动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后部加载叶型能够建立对应优良气动特性的叶栅内部三维压力场,同时采用弯叶片技术可进一步优化展向静压系数分布。  相似文献   
84.
连续旋转爆轰燃烧室增压特性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倩  郑洪涛  李智明 《推进技术》2014,35(11):1577-1584
为了分析爆轰燃烧室几何尺寸对增压特性的影响,利用二维欧拉方程数值研究了当量H2/Air在连续旋转爆轰燃烧室中的燃烧流场情况。研究表明:在准稳定状态下爆轰燃烧流场特征参数随时间呈周期性振荡,且其振幅保持不变;横波及局部爆炸波的存在是爆轰波后侧附近总压沿x轴呈现波动变化的主要原因;影响连续旋转爆轰燃烧室增压特性的直接因素为斜激波的高度及爆轰波强度,减少轴向尺寸或增加周向尺寸可增强其增压特性。连续旋转爆轰燃烧室的增压比高达2.52,与传统的燃烧室相比,大大提高了燃气的做功能力。  相似文献   
85.
针对977-2/IMS预浸料在热压罐零吸胶工艺下采用H型方式成型的Ⅰ型零件,分别采用标准固化制度及阶梯加压制度进行了树脂压力在线测试,基于测试结果,分析了树脂压力与罐压的等效性及硬模传压的均匀性,提出了实际零件硬模传压的测试制度参考.结果表明:单侧硬模传压区域的树脂压力在稳定后与罐压一致,验证了预浸料在热压罐零吸胶工艺下树脂压力与铺层压力的等效性;双侧硬模传压区域的树脂压力存在载荷平衡的过程,稳定后不同区域的树脂压力均匀并与罐压一致;与阶梯加压制度相比,标准固化制度下树脂压力在测试初期存在一定波动,稳定后两种工艺制度下的树脂压力一致,这为热分布差异相对较大零件的树脂压力测试提供了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86.
为了研究预冷对协同吸气式火箭发动机(Synergetic Air-Breathing Rocket Engine,SABRE)进气道流场性能的影响,以各工况临界状态下无预冷的SABRE发动机进气道为对象,结合多孔介质耦合源项法开展了预冷效应对进气道流动特性影响的数值仿真研究。对比了预冷前后进气道流场及气动性能的变化。研究表明,多孔介质耦合源项法预冷可以较好地模拟预冷器的冷却效应及压降效应,预冷后结尾激波较预冷前向前移动了一段距离,各工况涡轮通道出口总温降低了48%~77%,其中Ma2~4时总温降低到了210K左右;来流空气经预冷后涡轮通道出口马赫数降低,流量系数也随之降低;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呈减小趋势,低速工况总压恢复系数较好,预冷前后两通道总压恢复系数变化不大,涡轮通道流量系数较预冷前降低了约15%。  相似文献   
87.
以典型前涵道引射器基本构型与气动参数为基础,开展了前涵道引射器简化模型实验研究。通过实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变循环发动机在单、双涵道模式下前涵道引射器的气动性能以及不同核心机驱动风扇级(Core Driven Fan Stage,CDFS)旁路出口角度对前涵道引射器气动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流量比、压比对前涵道引射器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单涵道模式下,仿真得到的沿程截面的总压分布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CDFS旁路出口角度对前涵道引射器气动性能的影响可以忽略,而出口总压恢复系数随CDFS旁路喉道马赫数增加而降低。在双涵道模式下,SST k-ω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气流的掺混过程,但在出口总压分布上,实验结果更加均匀;CDFS旁路出口角度对两股气流的掺混影响较小;压比一定时,出口总压恢复系数随出口背压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压比为1.35时,流量比变化1.1,总压恢复系数的变化量约为2.6%,压比为1.19时,流量比变化1.2,总压恢复系数的变化量约为0.46%。  相似文献   
88.
《推进技术》2019,40(7):1577-1584
为确定推力室的声学振型频率及其阻尼特性,给出推力室最容易激发声学振型和最难衰减声学振型,建立了基于数值定容弹和半带宽法的推力室声学振型及其阻尼特性的数值模拟方法。对小推力姿轨控发动机推力室进行近圆周壁面的定容弹激励仿真,激发出了多模态的声学振型,其中,一阶切向振型为最容易激发振型,而一阶纵向振型为最难衰减振型。进一步讨论了推力室构型参数对其阻尼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推力室内径增大,纵向振型得到抑制,而切向振型变得不易衰减;随推力室收缩比增加,一阶切向振型半带宽先增大后保持不变;随推力室圆柱段长度增加,各振型半带宽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9.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螺距误差补偿原理对数控线圈压床压力进行补偿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控线圈压床压力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90.
针对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用无焊缝TA1钛内衬,利用收口旋压实验和有限元模拟分析研究了两种典型收口旋压旋轮轨迹(水平直线和斜线轨迹)对旋压封头内表面缺陷的影响。结果表明:较斜线旋压,水平旋压后内表面褶皱等缺陷明显减少,说明水平旋压是一种优化无焊缝钛封头内表面质量的有效方式。有限元模拟分析表明:较斜线旋压,水平旋压每道次内表面的等效应变增量分布更均匀,并且多道次旋压后内表面的累积等效应变更小,说明水平旋压具有更均匀的变形特点和更少的应变累积,是内表面具有较弱褶皱趋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