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66篇
航空   193篇
航天技术   213篇
综合类   16篇
航天   18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41.
具有过失速机动能力的战斗机在近距空战中能够取得快速占位、先敌瞄准、有效规避攻击的战术优势,是先进战斗机的标志性性能要求。模型飞行试验技术作为空气动力学研究三大手段之一,在解决飞行器技术难题、实现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利用带动力自主控制模型飞行试验平台发展的过失速机动模型飞行试验技术,以及开展的先进战斗机构型典型过失速机动模型飞行试验,分述了在大迎角非定常气动建模、宽量程气流系参数测量、大迎角非线性控制、推力矢量控制、大迎角非定常气动参数辨识方面的研究工作与解决这些关键问题的技术途径。通过此项研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先进战斗机构型缩比模型典型过失速机动飞行,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先进战斗机实现过失速机动飞行能力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42.
带控制舵飞行器机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带控制舵双锥外形再入飞行器的机动特性。文章首先利用“部件叠加法”,通过对干扰因子和等效攻角等概念的引入,发展了一套可以计算该类飞行器纵横向气动力的工程计算方法。其次,文章通过大量计算,分析研究了该类飞行器的配平特性。最后,利用气动力与六自由度弹道耦合方法,研究分析了此类飞行器实现射面拉起/下压机动飞行及空间锥形机动的舵面控制规律。  相似文献   
343.
张秀云  宗群  朱婉婉  刘文静 《宇航学报》2019,40(11):1332-1340
针对柔性航天器姿态机动的“快速性”及“稳定性”矛盾,研究了一种优化与控制综合的姿态机动轨迹设计与跟踪控制方法。首先,考虑柔性航天器姿态机动过程中既快又稳的需求,建立姿态机动的多目标多约束条件,优化获得姿态机动轨迹,在满足快速性基础上,最大限度提高稳定性;其次,设计新型的快速鲁棒输入成形器(FRIS),与传统输入成形器相比,FRIS具有更短的作用时间及更强的鲁棒性,能够有效抑制柔性附件振动,为姿态机动的“快速性”及“高精度”奠定基础;最后,设计新型自适应连续终端滑模控制器(ACTSMC),避免增益过估计,提高控制精度,实现对期望姿态轨迹的有限时间快速高精度跟踪控制。数值仿真校验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44.
针对区域侦察弹性星座重构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multi-obj ec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MOPSO)的区域侦察弹性星座重构方法.该方法采用一箭多星发射和在轨卫星相位机动相结合的方式对受损星座重构.首先选取了星座覆盖、重构成本、重构时间和星座弹性四方面的...  相似文献   
345.
刘峰  岳宝增  唐勇 《宇航学报》2020,41(1):19-26
基于已有的质心面液体大幅晃动等效力学模型,采用拉格朗日方法,系统地建立了任意复杂激励下四贮腔航天器刚-液耦合动力学精确模型。由本文方法所得到的等效晃动力及晃动力矩与通过Flow3D计算出的相应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可靠性。根据所建立的大幅晃动类充液航天器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进一步研究了该类航天器在进行三轴稳定姿态机动时的主要动力学耦合特性,并设计了一类抑制姿态振荡的补偿控 制器。  相似文献   
346.
以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转移轨道设计为背景,针对全化学推进燃料消耗大和全电推进转移时间长的问题,开展了化学 电混合推进转移轨道优化设计与特性分析。首先,讨论了轨道倾角和近地点幅角变化对混合推进转移轨道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混合推进优化设计中需要将轨道倾角作为优化变量之一。然后,以近地点半径、远地点半径、轨道倾角为优化变量生成搜索网格,得到过渡轨道集。针对每条过渡轨道,构建化学推进转移段和电推进转移段。其中化学推进段采用单圈兰伯特转移解算,电推进段采用混合法优化。最后,以燃料消耗和转移时间为指标,在搜索域内开展解算分析,研究了混合推进轨道在整个搜索域内的变化趋势。该方法可以提供具有不同燃料消耗和转移时间的混合推进转移解集,拓宽了解空间,可供轨道设计人员根据任务约束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347.
Orbital debris is known to pose a substantial threat to Earth-orbiting spacecraft at certain altitudes. For instance, the orbital debris flux near Sun-synchronous altitudes of 600–800 km is particularly high due in part to the 2007 Fengyun-1C anti-satellite test and the 2009 Iridium-Kosmos collision. At other altitudes, however, the orbital debris population is minimal and the primary impactor population is not man-made debris particles but naturally occurring meteoroids. While the spacecraft community has some awareness of the risk posed by debris, there is a common misconception that orbital debris impacts dominate the risk at all location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damage-limited comparison between meteoroids and orbital debris near the Earth for a range of orbital altitude and inclination, using NASA’s latest models for each environment. Overall, orbital debris dominates the impact risk between altitudes of 600 and 1300 km, while meteoroids dominate below 270 km and above 4800 km.  相似文献   
348.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rust vector misalignment from the Cubesat center of mass during orbital maneuver, spin-stabilized method is applied to eliminate velocity pointing error. Spinning thrusting Cubesat model involves the effects of mass variation and jet damping is established. Analytical solutions for the angular velocity, nutation angle, Euler angle, and inertial velocity with nonzero initial conditions are derived.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 analytical solutions closely match numerical simulations.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solutions, the velocity pointing error influencing factors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elocity pointing error caused by initial transverse velocity, nutation angle and transverse disturbance torque can be reduced by raising the spin rate, but the initial Euler angle need to be limited. Also, the spinning thrusting maneuver can allow for a lower spin rate by increasing the axial moment of inertia.  相似文献   
349.
马凯超  徐岚玲  张建叶 《航空学报》2019,40(4):622262-622262
舰载运输类飞机布局紧凑,副翼兼备增加升力(襟副翼)、提供滚转力矩等作用。根据CCAR-25增升装置和滚转情况的设计准则,并考虑机舰适配性要求,研究了某舰载运输类螺旋桨飞机的襟副翼和副翼飞行载荷设计方法。通过机动仿真获得襟副翼、副翼典型载荷情况,通过面元法获得不同动力影响下的气动特性数据和压力分布数据,结合理论方法与工程需要,计算、筛选出襟副翼和副翼的载荷边界作为其设计载荷。研究结果表明,算例飞机的襟副翼和副翼飞行载荷受滑流影响较小;襟副翼在各个设计空速的迎面突风情况下获得设计载荷;副翼在设计俯冲速度的最大可用偏度情况下获得设计载荷。  相似文献   
350.
A local orbital debris flux analysis is performed in the geostationary (GEO) ring to investigate how frequently near-miss events occur for each longitude slot in the GEO ring. The current resident space object (RSO) environment at GEO is evaluated, and publicly-available two-line element (TLE) data are utilized in tandem with a geostationary torus configuration to simulate near-miss events incurred by the trackable RSO population at GEO. Methodology for determining near-miss events with this formulation is introduced, and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for a one-year time frame are provided to illustrate the need for active GEO remed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