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77篇 |
免费 | 645篇 |
国内免费 | 429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727篇 |
航天技术 | 591篇 |
综合类 | 128篇 |
航天 | 110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5篇 |
2024年 | 73篇 |
2023年 | 74篇 |
2022年 | 74篇 |
2021年 | 131篇 |
2020年 | 91篇 |
2019年 | 130篇 |
2018年 | 127篇 |
2017年 | 101篇 |
2016年 | 105篇 |
2015年 | 121篇 |
2014年 | 207篇 |
2013年 | 128篇 |
2012年 | 158篇 |
2011年 | 118篇 |
2010年 | 114篇 |
2009年 | 109篇 |
2008年 | 95篇 |
2007年 | 87篇 |
2006年 | 67篇 |
2005年 | 67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51篇 |
2002年 | 42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The core module of China's Space Station (CSS) is scheduled to be launched around the end of 2020, and the experimental module I and II will be launched in the next two years. After on-orbit constructions, CSS will be transferred into an operation period over 10 years (2022-2032 and beyond) to continuously implement space science missions. At present, based on the project selection and research work in the ground development period of CSS, China is systematically making a utilization mission planning for the operation period, which focuses on the fields of aerospace medicine and human research, space life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microgravity fluid physics, combustion science, materials science, fundamental physics, space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Earth science, space physics and space environment, spac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etc.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latest development trend of 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will continue to update planning for science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arry out project cultivation, payload R&D, and upgrade onboard and ground experiment supporting systems to achieve greater comprehensive benefits in science, technology, economy, and society. 相似文献
112.
目前航天测绘相机几何参数的在轨标定通常经由地面检校场数据处理完成。然而,由于一次摄影中难以保证获取的地面检校场影像完整,使得在轨标定周期较长,进而导致实时监测与标定非常困难。“高分十四号”卫星搭载了一种新的姿态测定系统,利用高精度的相机光轴监测实现对相机几何参数的在轨实时标定。文章在此基础上对高分卫星星地相机间夹角在轨解算方案进行了优化,并基于数值仿真和在轨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优化算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影像内定向稳定度和最终的定位精度,未来有望在高精度立体测绘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3.
面向深空探测这类型号任务,提出一种基于知识推理的航天器自主故障诊断的智能方法,采取直接线性存储的知识库结构、主动监测事实更新并触发推理以及基于散列算法的事实管理三项关键技术,适用于航天器硬件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受限的应用环境.采用C语言在基于TSC695处理器的嵌入式系统上实现了该故障诊断方法,实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114.
研究了针对航天器解体事件所生成的空间碎片的寿命计算方法.给出了基于NASA标准航天器解体模型的航天器解体算法.该算法生成的一系列碎片参数,将作为寿命计算的初始条件.总结了现有求解碎片寿命的算法,并提出了一种半分析算法.该算法运用平均根数法的思路,计算了在J2摄动项的影响下,碎片的半长轴和偏心率的变化率;并采用微分积分法预报半长轴和偏心率随时间的变化.为了适应时变大气模型,该算法限制了计算步长.通过与数值法的比较分析了算法的计算速度和精度.选用了3种大气模型:SA76、GOST和MSIS-00,分析了不同大气模型在计算碎片寿命之间的差异.通过与P-78卫星解体事件的实测数据对比验证了整个算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5.
116.
目前针对空间抓捕中的碰撞进行建模的方法中很少考虑摩擦因素。然而,摩擦作为碰撞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碰撞动力学响应及整个空间抓捕任务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文章结合库伦摩擦理论和拉格朗日乘子法,建立了同时兼顾滑动和粘滞状态的摩擦模型,然后将求解到的摩擦力与碰撞力进行矢量合成,作为对碰撞模型的修正。另外,针对碰撞过程对机器人姿态产生的干扰,利用反馈线性化设计了解耦控制器对基座姿态漂移进行稳定控制。数值仿真采用一个平面2灢DOF空间机器人,利用动量和动量矩守恒定理验证了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同时基座姿态控制结果收敛说明了控制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7.
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大气层外拦截弹中段和末段飞行过程的拦截优化方法.首先建立了大气层外拦截弹中段和末段飞行的动力学模型,并设计了速度增益中制导律和鲁棒变结构末制导律;然后确定了影响拦截性能的优化控制参数及其约束条件,以拦截过程的燃料消耗质量和脱靶量最小为组合性能指标;最后采用具有全局最优性的遗传算法对这一拦截优化问题进行了仿真研究,并与复形调优算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遗传算法与传统优化方法相比在解决大气层外拦截弹带约束复杂非线性组合优化问题时,能更好地收敛到全局最优值,并能有效降低大气层外拦截的燃料消耗和脱靶量. 相似文献
118.
空间核动力技术概览与发展脉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概略介绍现有技术方案基础上,初步探讨空间核动力技术的发展脉络,并分析其未来发展方向.基于固体核反应堆的空间核电源、核电推进及核热推进,是经过试验验证可行、具有一定技术基础并可预期实现空间应用的空间核动力技术.更先进的概念方案包括:基于气体核反应堆的核电源/核热推进、脉冲核爆推进、核裂变碎片推进等,它们的性能逐代跨越直至逼近理论极限.要充分利用核能的潜力,一方面需要提高单位质量核燃料的核能释放率,另一方面也需要减少核反应产物动能转换为无轨热运动的比率.核能潜力的充分利用需要以增加系统质量为代价.为满足未来宽广的空间任务需求,多物理机制驱动的大深度变工况一体化核能空间动力系统是未来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9.
在空间机器人抓捕目标的过程中,整个系统的惯性张量会随时间变化且在目标被捕获瞬间发生突变,这会严重影响整体姿态控制的精度。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LSTM)的系统惯性张量在轨实时辨识方法。首先,对于目标捕获前后的2个阶段,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空间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然后,基于所建空间机器人模型采用域随机化方法生成足量训练数据,并用其对由LSTM网络与多层全连接网络构建的参数辨识网络进行训练;最后,使用训练好的参数辨识网络对系统惯性张量进行辨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精确辨识空间机器人抓捕过程中的系统惯性张量,所研究系统的主惯量平均相对辨识误差小于0.001,惯性积的平均相对辨识误差小于0.01。 相似文献
120.
航天飞机末端区域能量管理段制导技术概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末端区域能量管理段主要是控制航天飞机的动能和势能.使航天飞机最终达到进场着陆段的初始要求,以保证其最终成功着陆。在最终制导系统引入一个能量基准剖面,通过调整飞行距离、动压或速度制动使航天飞机达到标准的能量状态。将末端区域能量管理段划分为四个飞行段,并对这四个飞行段的基本设计思想、制导技术及过程进行了研究。经过实际的航天飞机飞行验证.证明这种方案具有良好的制导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