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66篇
航空   94篇
航天技术   329篇
综合类   7篇
航天   28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凤凰号”火星探测器着陆过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文章主要介绍了"凤凰号"火星着陆器的着陆过程、着陆点选择方法原则、巡航阶段工作任务,对进入(Entry)、下降(Descent)和着陆(Landing)即EDL阶段的蒙特卡罗分析结果和飞行器重建数值结果进行了总结比较。并对"凤凰号"相关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比较总结,这对中国未来的火星探测以及其他深空探测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2.
卷簧式浅层月壤取样器设计及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向浅层月壤取样,文章设计了新颖的卷簧式可伸缩小型月壤取样器,它包括柔性取样臂和振动式取样头。对取样器进行了动力学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取样臂为不同长度时取样头的振动模态及频率响应,得出取样臂一阶横振频率与取样臂长度呈负幂函数关系;对取样器测控系统进行了振动试验,通过扫频方式测量取样臂为不同长度时的自振频率,给出了取样臂长...  相似文献   
23.
月面着陆器是实现载人探月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任务规划和着陆器参数两个方面对早期美国阿波罗计划中的月面着陆器( LM)、苏联N1-L3登月计划中的月面着陆器( L3登月系统)以及最近美国星座计划中的月面着陆器( Altair)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从任务需求、月面环境和研究经费及基础设施方面对LM与Altair月面着陆器进行详细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新一代载人月面着陆器将沿着提高乘员运送能力、扩大到达范围、延长航天员生活时间及功能模块化的方向发展,并提出研制新一代月面着陆器应着重解决着陆器推进、结构、着陆障碍检测及缓冲以及月尘防护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4.
在深空探测任务中,光学自主导航的精度受导航敏感器件安装精度的影响较大。提出了一种基于期望最大化-扩展卡尔曼滤波(EM-EKF)的光学自主导航系统光轴偏差补偿算法。算法基于条件概率的思想,预先设定状态变量和观测量的统计特性参数,通过不断地最大化条件期望,得到出现概率最大的状态变量估值和光轴偏差参数估值。该算法可分为4步:EKF、固定区间平滑、求解条件期望和期望最大化,不断迭代即可得到光轴偏差估计值。以火星探测近火段为例进行仿真验证,经光轴偏差补偿后,导航精度由100 km提升至20 km以内。  相似文献   
25.
我国的探月工程采用"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测控系统作为工程五大系统之一,通过探月工程建成了全球布站的深空测控网和18 m测控网,并圆满完成了历次任务对探测器的测控,在任务分析与设计、测定轨和链路设计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本文以嫦娥四号中继星和探测器两次发射任务为例,系统梳理了我国深空测控网和18 m测控网现状...  相似文献   
26.
载人月球探测月面活动发展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崇峰  许惟扬  王燕 《上海航天》2021,38(3):109-118
载人月球探测是浩大的系统工程,组成复杂,关键技术多,研制周期长,经费投入高,任务风险大.月面活动是载人月球探测任务体现能力、保障安全、提升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回答"为什么""去哪里""怎么干"等问题.本文从国内外月球探测历程出发,结合当今世界月球探测领域趋势与局势,从月球战略布局、月球科学内涵开展分析.针对月面驻留...  相似文献   
27.
本文对世界首颗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龙江二号”进行了介绍。首先阐述了龙江二号的任务目标和总体方案;然后重点分析了轨道设计与控制、复杂电磁干扰的标定与抑制、宽视场三维基线干涉测量等关键技术难点;接着回顾了任务的实施过程;最后详细介绍了低频射电探测仪、沙特光学相机和VHF/UHF通信模块与学生微型CMOS相机等有效载荷,并展示了上述载荷获取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28.
基于MDO方法的月球探测卫星总体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月球探测卫星任务及环境的特点,在将多学科设计优化(MDO)方法用于卫星总体概念阶段的设计。分析了卫星总体设计中轨道设计、卫星设计和发射选择间的耦合关系与协同效应,建立了MDO的简化模型。用单级整体优化策略(AAO)和多岛遗传算法(MIGA)进行优化。算例结果表明,MDO简化模型可有效解决卫星概念设计阶段中的多学科耦合。  相似文献   
29.
retro-GEO是指逆行(retrograde)地球静止轨道(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GEO),该轨道与GEO轨道高度相同或相近,但倾角为180°,安装在retro-GEO卫星上的巡视器可每12 h对GEO带空间资产附近碎片环境安全预警.直接西向发射retro-GEO卫星存在地面测控和发射...  相似文献   
30.
The existence of a “dense” lunar ionosphere has been controversial for decades. Positive ions produced from the lunar surface and exosphere are inferred to have densities that are ?106107 m?3 near the surface and smaller at higher altitudes, yet electron densities derived from radio occultation measurements occasionally exceed these values by orders of magnitude. For example, about 4% of the single-spacecraft radio occultation measurements from Kaguya/SELENE were consistent with peak electron densities of ~3×108 m?3. Space plasmas should be neutral on macroscopic scales, so this represents a substantial discrepancy. Aditional observations of electron densities in the lunar ionosphere are critical to resolving this longstanding paradox. Here we theoretically assess whether radio occultation observations using two-way coherent S-band radio signals from the 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 (LRO) spacecraft could provide useful measurements of electron densities in the lunar ionosphere. We predict the uncertainty in a single LRO radio occultation measurement of electron density to be ~3×108 m?3, comparable to occasional observations by Kaguya/SELENE of a dense lunar ionosphere. Thus an individual profile from LRO is unlikely to reliably detect the lunar ionosphere; however, averages of multiple (~10) LRO profiles acquired under similar geophysical and viewing conditions should be able to make reliable detections. An observing rate of six ingress occultations per day (~2000 per year) could be achieved with minimal impact on current LRO operations. This rate compares favorably with the 378 observations reported from the single-spacecraft experiment on Kaguya/SELENE between November 2007 and June 2009. The large number of observations possible for LRO would be sufficient to permit wide-ranging investigation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poorly understood lunar ionosphere. These findings strengthen efforts to conduct such observations with LR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