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1篇
航空   89篇
航天技术   33篇
综合类   7篇
航天   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Adequate representations of diverse dyna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GCM) are necessary to obtain reliable simulations of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The parameterization of orographic gravity wave drag (GWD) is one of the critical components of GCM. It is therefore convenient to evaluate whether standard orographic GWD parameterizations are appropriate. One alternative is to study the generation of gravity waves (GW) with horizontal resolutions that are higher than those used in current GCM simulations. Here we assess the seasonal pattern of topographic GW momentum flux (GWMF) generation for the late 20th and 21st centuries in a downscaling using the Rossby Centre 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 under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A1B emission conditions. We focus on one of the world’s strongest extra-tropical GW zones, the Andes Mountains at mid-latitudes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The presence of two GCM sub-grid scale structures locally contributing to GWMF (one positive and one negative) is found to the East of the mountains. For the late 21st century the strength of these structures during the GW high season increases around 23% with respect to the late 20th century, but the GWMF average over GCM grid cell scales remains negative and nearly constant around −0.015 Pa. This constitutes a steady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during GW high season, which is not related to the GWMF released by individual sporadic strong GW events. This characteristic agrees with the fact that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GWMF at source level has been observed in recent GCM simulations of atmospheric change induced by increases in greenhouse gases.  相似文献   
12.
论述推行统一的CFD数据交换标准的必要性 ;报告在研制通用航空气动力数值模拟系统ANSS2 0 0 0过程中 ,建立内部数据接口文件规范的尝试 ;推荐国际上主流的空气动力学和CFD数据库标准———CGNS ;讨论CGNS在ANSS2 0 0 0中的实现 ;大力呼吁同步使用与国际接轨的CFD数据交换标准。  相似文献   
13.
航空发动机空气系统和热分析的耦合计算与试验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航空发动机空气系统设计和热分析计算分开进行且不考虑发动机部件对空气系统换热影响的特点,结合热分析计算实际,通过计算空气与热端部件之间的热量交换,建立了空气系统和热分析的耦合计算方法,并通过试验予以了验证。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耦合与非耦合计算的腔室压力基本相同,但耦合计算的腔室温度更接近试验结果,耦合计算相比于非耦合计算与试验的温度误差减小9.7K,耦合计算方法有利于减小空气系统温度计算误差。  相似文献   
14.
丁阳  常海萍 《航空学报》2013,34(1):46-51
 为了获得内部换热效率和气膜冷却效率对综合冷却效率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简化物理模型对涡轮叶片复合冷却有效性进行分析,得到了内部换热效率与气膜冷却效率对综合冷却效率的影响规律:较低热负荷状态下,内部换热效率提高,综合冷却效率随之提高,内部换热效率对综合冷却效率影响大;较高热负荷状态下,气膜冷却效率对综合冷却效率影响增大,内部换热效率的影响减弱;过高的热负荷会出现综合冷却效率随着内部换热效率的增加而下降的情况,导致内部冷却失效。  相似文献   
15.
二冲程航空活塞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直接影响燃烧效果和发动机性能,以某二冲程航空活塞发动机为例,建立仿真模型,基于动力性能、经济性能、扫气性能进行多目标优化,对扫气道、排气道结构参数的不同组合优化分析。另外,还对不同海拔工况点下(转速为5 600 r/min,100%节气门开度)的气道结构参数进行优化。结论表明:使用NSGA-Ⅱ算法对发动机气道结构的优化可以有效提高扫气效率和功率,优化后(转速为5 600 r/min)分别为0.841 kW和2.712 kW,燃油消耗率降低22.08 g/(kW?h);另外,在不同海拔工况点中,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扫气道长度呈现出减短的趋势,而排气道长度逐渐增加,且在海拔高度大于1 800 m时趋势变化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在添加动量项的条件下,对单流体二维磁流体力学方程组进行模拟,得到了子午面上的太阳风结构,结果表明,添加动量项的形式及其被加入的位置对远区太阳风速度和质子密度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适当的区域加入合适的动量项得出了远区太阳风速和质子密度与Ulysses观测基本符合的结果。文中给出了较合适的动量添加区域为3.5-10Rs(Rs为太阳半径)。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的传质模型,综合考虑了影响电堆传热的多个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内增湿式燃料电池堆建立了动态传热模型.采用Runge-Kutta-Felhberg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对电流、反应物过量系数、压强、冷却水流量等对电堆温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电流大于25A时电堆温度将不能自行稳定在80℃以下,采用水冷可以有效地将电堆温度控制在较理想的范围内.在额定功率为5kW的燃料电池堆试验台架上进行了热管理试验,试验结果同模型预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基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和热驱制冷,提出一种舱外航天服生命保障系统冷热电一体化方案.在分别建立金属储氢装置、PEMFC、热驱制冷系统和辐射散热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冷热电一体化的热力学分析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典型案例的计算,并重点分析了核心构件热驱制冷装置的参数对舱外航天服生命保障系统性能的影响.与传统的冷热电分产舱外航天服生命保障系统比较,该系统仅消耗84.6g氢气,且不需要向空间排放工质,能源利用率高达85.29%,在工质消耗与能源利用率上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换热网络是能量回收利用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系统。对换热网络结构已定或已在运行的换热网络,如何优化改进使其达到最优,或在换热网络中的物流的流量、进出口温度发生变化时,要求换热网络的换热仍能满足工艺上的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采用夹点技术对某厂1.0Mt/a常压换热网络进行的分析,确定了最优夹点温差,为节能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Pt100热电阻对脉冲爆震发动机(PDE)在有、无水冷状态下爆震管壁沿轴向的温度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发现爆震管同一轴向位置处,爆震外管壁温度随爆震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同一爆震频率时,距推力壁位置越远,爆震外管壁温度相对越高.向爆震管换热系统中通入冷却水之后,爆震外管壁温度有明显的降低,并且爆震外管壁温度梯度也有一定的下降,20Hz时加水冷之后,PDE工作16s时,爆震外管壁温度最高可降低10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