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31篇
航空   65篇
航天技术   189篇
综合类   11篇
航天   16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尤伟  马广富  张伟 《宇航学报》2016,37(6):695-703
为提高火星捕获段探测器的导航精度,提出一种基于天文测速的天地联合导航方法。该方法在地面无线电测距、测速的基础上,引入探测器与恒星的视向速度作为新增观测量,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EKF)对探测器状态进行估计。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均表明,与仅依靠地面无线电导航相比,采用基于天文测速的天地联合观测导航方法能有效提高探测器的位置与速度估计精度,且导航精度的提升效果与马尔柯夫最优估计理论的预测值有较好的吻合度。当天文测速精度与地面测速精度相当时,位置估计精度较地面无线电导航提高了近一倍。  相似文献   
312.
李爽  江秀强 《宇航学报》2016,37(5):499-511
进入、下降与着陆(EDL)导航、制导与控制(GNC)对于成功着陆火星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详细地介绍了火星EDL的技术需求与GNC面临的挑战;然后系统地总结了国外历次成功火星任务的EDL导航、制导与控制方案;接着有针对性地梳理了我国现有航天工程任务中可加以利用的技术基础;最后,在对比分析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的火星探测工程EDL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研发给出了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313.
载人火星和小行星探测任务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载人火星和小行星探测是未来深空探测的重要发展方向,以美国为代表的航天强国正在积极开展相关方案论证和技术攻关。由于任务规模庞大,受制于目前以化学推进为主的运输系统能力限制,要进行火星、小行星探测,必须发展重型运载火箭、轨道转移级等运载工具。从载人火星、小行星探测任务规划的角度出发,对总体任务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初步的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314.
电弧风洞CO2介质运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开展金星和火星探测器地面防热试验研究,通过对CO2气体平衡成分分析、喷管流场计算和风洞运行能力分析,评估了电弧风洞模拟探测器进入CO2大气环境时的防热试验能力。首先采用平衡常数法计算分析CO2气体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平衡成分,接着利用一维等熵理想气体模型分析喷管内平衡流和冻结流2种流态下的流场参数,最后计算CO2介质运行时喷管出口的驻点参数,评估驻点压力和驻点热流的包络性能。结果表明:电弧风洞CO2介质运行时气流在加热器内含碳量高达30%,并可能在水冷壁上沉积,降低设备绝缘性能和换热效率,给设备安全运行带来隐患;在平衡流和冻结流2种流态下,喷管出口气流中均含有CO和O2,且CO含量高达50%,为保护下游的真空设备和人员安全,防止反应生成的CO浓度达到爆炸极限,给出了在扩压器补充惰性气体钝化的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315.
杨肖峰  唐伟  桂业伟 《宇航学报》2015,36(4):383-389
为获取火星探测器升力-弹道式进入火星大气层的气动特性,以火星科学实验室探测器(MSL)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有效比热比方法的高超声速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并建立探测器进入过程的气动性能分析方法。计算分析表明,探测器绕流流场因有效比热比较小而具有很薄的激波层,物面气动力与文献值吻合良好;气动分析表明,对特定飞行状态,质心位置决定配平升阻比和俯仰静稳定度,合理的质心法向偏移和纵向移动可满足探测器的升阻特性和静稳定性,同时给定的配平特性和静稳定性要求也可指导质心位置调整,进而为探测器的气动布局设计和舱内设备布置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16.
韩子健  彭俊  胡宗民  韩桂来  姜宗林 《航空学报》2021,42(3):124129-124129
火星探测是目前国际深空探测的热点,而火星着陆是火星探测的关键技术之一,火星着陆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是其气动环境远远不同于地球大气的空气。然而,现阶段大多数地面试验设备都是以空气为试验气体来设计的,而不是火星大气的CO2。本文利用高温热化学反应流动数值计算技术,对JF-12反向爆轰驱动激波风洞在火星进入环境下(主要气体成分是CO2)的运行特性进行了计算模拟,通过调整激波管中驱动/被驱动气体的初始参数和高/低压段的截面积比,来模拟其中的波系产生、传播过程以及反射激波与接触面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同情况下驱动CO2的缝合激波马赫数要明显高于空气,通过减小驱动气体的声速和低压段的直径,可以在驱动CO2时获得驻室压力稳定的试验气体。  相似文献   
317.
基于阻力加速度倒数剖面的再入轨迹规划与制导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汉斌  梁禄扬  杨业 《航空学报》2018,39(12):322558-322558
针对升力式飞行器再入制导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阻力加速度倒数剖面的在线解析规划与制导方法。首先将过程和终端约束转换成阻力加速度倒数形式的飞行走廊,采用三次样条函数描述倒数剖面。然后通过解析计算航程上下界,利用待飞航程在倒数剖面内的近似线性关系,以满足待飞航程为目标,迭代计算得到阻力加速度倒数剖面;在飞行过程中根据当前状态和实际待飞航程,周期性更新阻力加速度倒数剖面。通过对阻力加速度剖面的跟踪进行纵向制导,解算倾侧角指令;通过倾侧角反向来进行侧向制导,限制航向角偏差。实现了再入轨迹的在线快速生成与更新,并利用阻力加速度动态特性,将其与跟踪制导结合,提出的方法效率高,适应性强,有工程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318.
介绍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有效载荷分系统的试验矩阵,以及地面综合测试系统的技术要求。面向2个探测器、5种场景的测试任务需求,设计由接口适配、业务处理、数据管理组成的3层统一架构,实现了不同场景下测试系统的功能和外部接口适配;根据星上科学数据处理与传输机制,设计地面科学数据处理流程,满足了13类载荷科学数据判读需求;针对单星1 900维工程遥测、400条数据注入指令的高维特性,设计基于规则的数据判读软件,实现了载荷遥测数据及数据注入指令的自动化判读。任务执行结果表明该系统满足不同试验模式下有效载荷测试任务的需求,有效保障了载荷测试任务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19.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Mars requires determin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urface and atmosphere of the planet.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s ExoMars rover mission, which is expected to launch in 2016, is part of the Aurora programme. The instruments on the rover will search for evidence of life on Mars and will map a sub-section of the Martian surface, extracting compositional information. Currently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bulk composition (and mineralogy) of Mars relies on orbital data from instruments on-board satellites such as 2001 Mars Odyssey, 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 and Mars Express, in addition to in-situ instrumentation on rovers such as Spirit and Opportunity. γ-ray spectroscopy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mposition of Mars, but it has yet to be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in-situ on Mars. This study describes some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γ-ray spectrometer on 2001 Mars Odyssey during solar proton events and discusses whether the increased emissions are useful in γ-ray spectroscopy. The study shows that although increased γ-ray emissions were expected from the Martian surface during a solar proton event, they were not detected from orbit probably due to insufficient signal-to-background. However, this does not preclude the possibility of measuring changes in γ-ray flux corresponding to changes in solar activity on the surface of the planet.  相似文献   
320.
深空探测的上合阶段(superior solar conjunction,SSC),太阳强辐射成为影响地面站接收噪声温度计算分析的关键性因素之一。针对太阳辐射引起的高传输误码率甚至通信中断问题,以火星探测为例,提出一种定量化计算环火段太阳 地面站 探测器夹角∠SEP的方法,结合角度关系分析了环火段SSC阶段太阳对链路产生影响的原因,重点分析了地面站接收太阳噪声温度与空间链路、空口参数以及天线波束特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及仿真试验表明,当天线口径一定时,地面站的接收噪温峰值Tsmax和太阳对地面站的影响时长ti均与通信频率成反比; 在通信频率一定时,Tsmax与天线口径成正比,ti与天线口径成反比;当天线口径固定为34m时,S频段下的Tsmax高达12830K,是Ka频段下的1.8倍,S频段的ti比Ka频段下的ti表现在∠SEP上延长近0.5°。当通信频率固定为S频段时,70m口径天线与18m口径天线相比,Tsmax高出1920K,但是ti表现在∠SEP上缩短约0.53°。结合太阳辐射对通信链路的影响分析,给出了不同∠SEP下的链路参数设计建议,为火星探测链路中的参数设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