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9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107篇
航空   411篇
航天技术   392篇
综合类   31篇
航天   37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21.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轨道设计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嫦娥一号卫星航天使命的主要科学目标是对月球及月地空间进行多种遥感探测,航天使命设计的主要和基本的部分是卫星飞行轨道的设计,其中包括在飞行过程中的轨道控制策略的设计。嫦娥一号的这条飞行轨道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绕地飞行的调相轨道,它们由周期为16h、24h、48h的三段轨道组成;第二部分是关键的地月转移轨道;第三部分是200km高度绕月飞行的使命轨道。文章给出了整个飞行轨道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722.
基于Backstepping方法的设计思想,讨论了一类级联仿射非线性系统的控制问题,即先通过顺序递推的方式构造出非线性系统的李雅普诺夫函数,然后采用反向回溯求解的方式最终得出相应的非线性控制律,得出了一个一般性的设计结果,并且还进一步分析了李雅普诺夫函数中相关参数的选取方法,把它应用到空空导弹的纵向通道自动驾驶仪的设计中,仿真结果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参数,该控制律能够很好地跟踪阶跃指令。  相似文献   
723.
讨论了建立类地行星全球导航定位系统的意义,并对火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星座的布构型进行了初步分析设计.对不同导航星座的覆盖特性与导航定位性能进行了评估,给出了最佳星座设计,它可以作为将来建立火星导航卫星系统的星座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724.
载人航天器密封舱以通风换热方式对舱内人员及其设备进行散热,控制舱内温度,利用冷凝干燥组件调节舱内湿度.针对某一处于独立飞行状态下、由返回舱和轨道舱组成的密封舱,采用数值模拟软件I-DEAS对其速度场、温度场以及湿度场进行了稳态数值分析,研究了密封舱内的温度分配和湿度分布,并对密封舱的温湿控制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25.
徐国武  李齐  周伟江 《宇航学报》2018,39(9):953-959
为便于火星着陆器抛背罩安全性仿真,针对火星着陆器简化外形开展了背罩分离的定常数值计算,分析了着陆平台与背罩之间的气动效应,获得了着陆平台与背罩的轴向力系数随分离间距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初始分离瞬间,由于着陆平台嵌入背罩内部,它们之间的压力接近驻点压力,随着分离间距的增加,背罩与着陆平台之间的压力逐渐由接近驻点压力慢慢过渡到接近底部绕流压力,至分离间距为0.1倍大底直径后,背罩一直处于着陆平台的底部绕流区。分离间距为0~0.06倍大底直径时,背罩的轴向力系数大于着陆平台,容易分离;分离间距为0.06~6倍大底直径时,着陆平台的轴向力系数大于背罩,存在分离后重新结合并发生碰撞的危险,且在分离间距为1倍大底直径时,着陆平台与背罩之间由于回流作用而产生的吸力达到峰值,此时发生碰撞的危险系数最大;分离间距超过6倍大底直径后,背罩的轴向力系数再次超越着陆平台,可以确保抛背罩安全分离。  相似文献   
726.
郭敏文  李琨  黄翔宇  郭延宁 《宇航学报》2022,43(11):1479-1486
针对受固推约束的火星上升器(MAV)起飞上升问题,设计了上升段、无动力滑行段、入轨段三段式火星表面起飞上升全过程制导策略。首先,根据实际任务需求进行了上升器标称轨迹优化。其次,在上升段引入了阿波罗制导方法,通过类攻角和类侧滑角的控制实现对标称轨迹的跟踪。为减少上升段末端偏差对无动力滑行段与标称轨迹间误差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通过调整倾侧角改变上升器所受气动力进而控制飞行轨迹的技术路线,并设计了相应的滑模制导律。另外,兼顾固推发动机的能量管理需求,针对入轨段设计了Lambert制导策略,并参考标称控制量对其进行修正,使得上升器能够在控制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完成较高精度的入轨。最后,通过典型场景火星表面起飞上升全过程数值仿真验证了所设计策略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727.
载人航天器低空应急救生分离时刻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载人航天器低空应急救生时返回舱与逃逸飞行器分离时刻Ta的计算方法。首先推导了逃逸弹道的近似解;然后提出了基于近似解的返回舱与逃逸飞行器分离时刻Ta的实时确定方法;最后,仿真分析了该方法对提高载人航天器低空逃逸救生概率的作用,证明利用近似解实时求解分离时间Ta是一种简单实用、效果明显的方法。  相似文献   
728.
舰载直升机任务航电系统及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美国海军舰载直升机的发展,着重阐述了"海鹰"直升机的发展,概述了其先进的任务航电系统,还对"海鹰"直升机的建模进行简单说明。  相似文献   
729.
PROBA-3 is a space mission of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that will test, and validate metrology and control systems for autonomous formation flying of two independent satellites. PROBA-3 will operate in a High Elliptic Orbit and when approaching the apogee at 6·104 Km, the two spacecraft will align to realize a giant externally occulted coronagraph named ASPIICS, with the telescope on one satellite and the external occulter on the other one, at inter-satellite distance of 144.3 m. The formation will be maintained over 6 hrs across the apogee transit and during this time different validation operations will be performed to confirm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formation flying metrology concept, the metrology control systems and algorithms, and the spacecraft manoeuvring. The observation of the Sun’s Corona in the field of view [1.08;3.0]RSun will represent the scientific tool to confirm the formation flying alignment.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mission concept and we describe the Shadow Position Sensors (SPS), one of the metrological systems designed to provide high accuracy (sub-millimetre level) absolute and relative alignment measurement of the formation flying. The metrology algorithm developed to convert the SPS measurements in lateral and longitudinal movement estimation is also described and the measurement budget summarized.  相似文献   
730.
The Martian moon Phobos is the target of the upcoming JAXA Martian Moons eXploration (MMX) mission. There are currently no known samples of Phobos, so spacecraft hardware testing and scientific studies require Phobos regolith simulants. Here, we present two new Phobos regolith simulants: Phobos Captured Asteroid-1 (PCA-1) and Phobos Giant Impact (PGI-1). These two simulants reflect the two hypotheses for Phobos’s formation, and thus the two broad possibilities for composition. This work follows previous efforts to document the development of mineralogically accurate simulants, in an effort to overcome past pitfalls with inappropriate uses of simulants. We report physical and geotechnical properties of PCA-1 and PGI-1, including their reflectance spectra, grain size distributions, abrasivity, cohesion, strength, and hardness. Our intent is for PCA-1 and PGI-1 to be open standards for Phobos simulants, and we present the simulant recipes and production methodology for use and modification by the commu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