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5篇 |
免费 | 238篇 |
国内免费 | 352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95篇 |
航天技术 | 300篇 |
综合类 | 40篇 |
航天 | 74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45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56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111篇 |
2013年 | 75篇 |
2012年 | 87篇 |
2011年 | 101篇 |
2010年 | 73篇 |
2009年 | 68篇 |
2008年 | 80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01.
摘要: 为满足中国未来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对光学成像敏感器工作能力尤其是杂光抑制能力的更高需求,研制新一代空间交会对接光学成像敏感器.该产品多项指标优于其上一代产品神舟八号CCD光学成像敏感器,测量距离由原来的150~2 m范围提升为250~0.9 m范围;目标捕获时间由10 s缩短为0.32 s;抗杂光干扰能力大幅提升,实现准全天候工作.该产品已在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的交会对接任务中成功验证,可在后续更好地服务中国空间站、探月三期等工程的交会对接任务.介绍该产品的测量原理、系统组成、地面试验和在轨工作表现等情况,并给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802.
针对大气制动轨道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近心点下降问题,给出了一种利用气动力实现近心点高度控制的方法.设计了以倾侧角为控制变量的大气内飞行控制律,并参考相关星际探测任务进行了仿真验证.通过改变倾侧角调整气动力在高度方向上的分量来实现对制动轨道近心点高度的控制,并根据当前近心点高度与预定近心点高度自动调整反馈增益.在整个大气制动过程中本方法无需燃料消耗即可有效地限制近心点下降并最终减少下降量,同时使飞行过程中的最大动压和最大热流密度逐渐降低,保证了航天器的安全. 相似文献
803.
单粒子效应(SEE)是诱发航天器故障最重要的空间环境因素之一,其与充放电效应(SESD)诱发故障的宏观表象相像,但具体影响细节及防护设计又不尽相同,导致工程上将大量可能由SESD诱发的航天器故障简单归零为SEE并进行改进设计,但复飞后的航天器在轨故障依然不断。截至目前,鲜有综合比对研究以揭示这2种效应诱发星用器件错误和导致电子设备故障的异同。文章首先通过大量在轨实例表明二者触发的航天器故障有很强关联,之后对引起2种效应混淆的可能原因进行剖析,并介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通过地面模拟实验,针对JK触发器、运算放大器、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初步研究的SEE和SESD诱发软错误的异同表象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发展准确甄别与应对有关在轨故障的技术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4.
针对大型挠性航天器的三轴姿态控制问题,考虑了控制输入约束,设计了鲁棒模型预测姿态控制器。首先,将模型预测控制应用到不考虑扰动的标称挠性航天器系统中,通过求解优化问题推导预测控制律,从而得到三轴姿态的标称轨迹。然后,为有效处理大型挠性附件振动对中心刚体姿态造成的扰动,针对带有扰动的挠性航天器实际姿态控制系统,设计由最优状态与实际系统状态的误差构成的辅助反馈控制器,使实际系统状态维持在以标称轨迹为中心的“管道”(Tube)不变集内,并驱使实际系统状态到达标称轨迹上,最终沿着标称轨迹到达平衡点。仿真结果表明,在鲁棒模型预测控制的作用下,实现了姿态角的快速精确跟踪,有效地处理了由大挠性附件振动对中心刚体姿态产生的扰动,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805.
刘伯阳;唐学海;孙中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1,53(增刊):45-50
建立了航天器再入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使用动能定理计算再入航天器质阻比和升阻比的方法。针对着陆场系统无法获取返回舱升力控制模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使用理论机动弹道进行修正的再入航天器航迹预报算法;使用“嫦娥五号”再入段实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本文算法显著提高了跳跃式返回航天器落点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806.
807.
808.
空间辐射环境下聚合物绝缘材料的深层充放电效应是威胁航天器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利用能量为5~100keV的单能电子枪,研究了不同束流强度电子辐照下聚酰亚胺薄膜样品的深层充电过程。实验表明,在102pA量级的电子束辐照下,聚酰亚胺薄膜样品的表面电位迅速上升后缓慢变化,最终可以达到几kV。在一定条件下,样品表面电位随着辐照电子束流密度和样品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充电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随着辐照电子束流密度和样品厚度的增加而减少。辐照截止后聚酰亚胺薄膜样品内部电荷的泄放需经历较长时间,由衰减时间常数推测出的样品电阻率要比采用传统测量方法得到的结果高一个量级。 相似文献
809.
航天继电器浪涌电流作用下电接触寿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卫星上的航天继电器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多次触点粘连故障,经分析发现,虽然在继电器设计中均根据其稳态工作电流进行了一级降额设计,但由于非纯阻性负载的存在,继电器在通断瞬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浪涌电流,该浪涌电流可以使触点迅速熔蚀,甚至熔焊失效。文章针对继电器接通瞬间浪涌电流对触点的熔蚀现象开展研究,利用试验测试并验证航天继电器的抗浪涌电流能力,对触点熔蚀、熔焊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论可以指导航天继电器的使用,提高继电器在轨应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10.
针对耐压试验过程中仅监测密封承压结构的应变、位移信息,无法实时监测密封承压结构损伤状态,因而难以识别和预示密封承压结构失效风险的问题,基于超声导波缺陷监测方法进行密封承压结构耐压试验中密封承压结构安全状态在线监测方案设计,并搭建监测系统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案利用高频混合声场动态传感技术解决了大型复杂密封承压结构安全状态难监测、异常状态难以及时有效定位等问题,实现了耐压试验安全状态的有效实时监测和及时预警,为大型航天器密封承压结构研制提供了有效的安全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