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0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276篇
航空   456篇
航天技术   275篇
综合类   88篇
航天   38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We present a general self-consistent kinetic theory for plasma sheath formation in solar wind plasma. The theory could be applied to anisotropic, as well as to isotropic collisionless plasma without resorting to any simplifications, limitations, or assumptions, such as the necessary existence of a ‘pre-sheath’ region of ions acceleration to ensure the Bohm criterion. The kinetic framework is first applied to sheath formation around an arbitrary oriented planar absorbing surface, charged by solar wind anisotropic plasma,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egligible photoelectric effect. We then make use of our kinetic approach for the plane geometry in isotropic collisionless plasma, as a particular case of a planar electrode orientation parallel to plasma streaming velocity, also analyzing the sheath structure around spherical and cylindrical absorbing electrodes submerged in isotropic collisionless plasma. Obtained results demonstrate principal differences in spatial charge distributions in sheath regions between spherical or cylindrical electrodes of large size and an unbound planar surface submerged in isotropic plasma. In the case of a planar electrode, we directly compare results obtained in our kinetic and hydrodynamic theories and conventional hydrodynamic theory of plasma sheath formation. The outcome from the present study have direct implications to the analysis of plasma sheath structure and associated distribution in space of charged dust grains, which is relevant to the moon exploration near the optical terminator region or in shadowed craters in the moon.  相似文献   
202.
星敏感器空间辐射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星敏感器作为一类高灵敏度光电集成部件,易受空间辐射的影响造成性能退化和工作 异常。分析星敏感器的辐射效应机理并制定相应的防护对策,既是当前可靠性增长的基础, 也是今后高性能星敏感器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国内尚缺少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论述。阐述了空 间辐射环境和星敏感器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综述分析了空间辐射效应机理和对星敏感器产 生的影响,并介绍了国外在相应防护对策上的经验,更进一步对影响星敏感器较为严重的瞬 态效应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3.
从飞机设计中电磁环境效应基础专业的技术领域和专业构成的演变出发,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电磁环境效应的特性以及与飞机使用和安全的关系,重点论述了飞机研制中来自电磁环境效应的威胁及其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04.
为了提高无人机执行任务时的突防能力,在进行飞行路径规划时必须对战场环境中的威胁环境进行评估,而威胁环境中的威胁估计与飞机被雷达或类似的传感器探测出的风险度有关,需要考虑的信息包括无人机传感器范围内的威胁位置和强度.路径规划算法依赖于路径规划空间的建模方式,包括环境建模和威胁源建模.目前针对规划空间环境和威胁模型的建模方法缺乏系统分类和论述.分析了战场环境的建模方法,研究了规划空间的离散建模方式,根据无人机飞行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威胁类型进行威胁源类型的划分,并针对三种威胁类型分别建立威胁风险模型,为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下的路径规划实现做了参数准备.  相似文献   
205.
针对高动态环境下多普勒频移超出了接收机的搜索范围接收机无法捕获卫星导航信号这一问题,提出了利用INS辅助GNSS接收机卫星导航信号捕获的方法.该方法利用INS提供的载体位置、速度信息,并结合通过卫星星历(或历书)得到的卫星位置、速度估算载波多普勒频移,利用估算的载波多普勒频移重新设定GNSS接收机载波搜索中心频率,使G...  相似文献   
206.
泛在图书馆是图书馆新的发展方向,泛在知识环境的到来,将使图书馆社会地位和整体功能发生巨变。通过对泛在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员未来的展望,强调图书馆馆员职业需要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阐述泛在图书馆、泛在知识服务对图书馆员知识结构与专业能力的要求,提出要提高图书馆员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7.
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难度大,GNC软件对任务的完成起到重要作用.由于交会对接控制软件功能复杂,时序要求严格,这对软件测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基于黑盒测试环境,利用FPGA设计方法和时序分析技术,实现了对交会对接软件重要数据运行时序的捕获和对上下行信号相位关系的跟踪,完善了故障触发和上行注入手段.该测试环境在交会对接软件研制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8.
随着东西方文化多渠道、全方位的接触与交流,大量反映当代中华文化的流行词汇已融入西方文化和英语词汇,"山寨"便是其中之一。今天的"山寨"已从最初的经济行为上升到社会文化的高度,其含义还在不断发展和延伸中。英译"山寨"并非易事,通过分析对比,音译才是最合适的译法。  相似文献   
209.
为有效解决未来长期载人地外生存面临的物资供给等关键问题,获得更高的氧回收率、能量转化效率和更低的应用成本,亟须发展更高效的地外二氧化碳转化利用技术。文章总结了地外二氧化碳利用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近期的研究进展,发现不同技术之间差异大,在航天应用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地外环境限制因素,以选用更合适的技术。空间站上已搭载的Sabatier装置和火星车上的MOXIE装置初步实现了地外二氧化碳还原。以“地外人工光合成”为代表的常温二氧化碳转化技术可为地外环控生保提供新路线。其不仅能够实现地外氧气供给,还可获得甲酸、乙烯和甲烷等有机分子作为燃料或生物转化原料。随着相关基础研究的不断发展,有望实现二氧化碳的高效转化和高附加值有机物、甚至碳糖食物的生产。地外二氧化碳转化利用技术的发展,将实现地外密闭环境下的废弃资源利用与物质循环,降低载人空间站、载人深空飞船的物资供应需求,也将为原位资源利用火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提供创新思路,以支撑未来可承受、可持续的地外生存任务。  相似文献   
210.
谭志勇  王捷冰  张毅  李彦斌  徐聪 《宇航学报》2021,42(12):1590-1599
针对飞行器空天往返、多次使用的发展需求,以2D C/SiC材料为对象,选择开放大气模拟环境、800 ℃温度条件开展了常/高温拉伸试验、以及常温→高温→降温循环变化历程下拉-拉疲劳的耦合试验,得到不同的力学性能规律,分析了影响材料表面涂层完整性的控制因素及转化点。表明C/SiC材料具有优良的高温静态持续强度性能,但在常-高温循环变化历程下的疲劳性能明显衰减。采用剩余刚度衰减模型,提出了力-热-氧耦合时考虑常-高温循环历程影响因素、以及氧化尺寸效应影响的疲劳剩余性能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