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8篇
  免费   489篇
  国内免费   190篇
航空   1034篇
航天技术   83篇
综合类   65篇
航天   7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781.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are conducted on an axisymmetric hypersonic inlet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rips on oscillatory flows. The model exit is throttled with a fixed block to generate oscillatory flows at a freestream Mach number of 6 in a conventional wind tunnel and a shock tunnel. Schlieren imaging and pressure measurements are adopted to record unsteady flow features.Results indicate that trips with a 1 mm thickness prominently suppress external separations, shorten oscillatory cycles, and modify pressure magnitudes. Trips can reduce the upstream movement ranges of separated shocks from nose regions to locations axially 142 mm downstream. The oscillatory cycles are shortened from 3.75 ms to 3.25 ms and from 4 ms to 3.13 ms in two facilities.Tripped cases generally exhibit higher pressure magnitudes than those of untripped cases, of which the increment is up to 21 times the freestream static pressure for the farthest downstream transducer in the shock tunnel. The effects of trips are related to the streamwise vortexes in wake flows, in which interactions between external separations modify the separated flow patterns and enhance the sustainment of the forebody boundary layers to backpressure. Flow processes causing increments of oscillatory frequencies and pressure magnitudes are analyzed, while the flow mechanisms dominating the processes still need to be clarified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782.
本文通过在硅衬底上用MOCVD方法生长的砷化镓外延薄膜的变激发强度的近红外光致发光,研究了在液氮温度下峰值为1.13与1.04eV两个发光带的发光特性。  相似文献   
783.
冯喜平  赵胜海  李进贤  唐金兰 《推进技术》2009,30(4):396-399,429
基于N-S控制方程和RNGk-ε湍流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对某固体火箭发动机存在球形障碍物的射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球形障碍物尺寸及距离喷管出口位置对射流流场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当障碍物处于第一个膨胀压缩过程之后与第二个膨胀压缩波过程之前的特殊位置时,它对整个射流火焰宽度的影响最为显著,该计算结果与某次发动机试车失败时所观测的现象相符。  相似文献   
784.
李军  朱俊强  刘红  刘志伟 《航空动力学报》1998,13(2):212-214,224
依据实验测量结果,本文给出了一单级轴流压气机在反流状态下气动参数沿径向的分布情形,分析了在反流状态下压气机中气流流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785.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linear eddy-viscosity turbulence model for predicting bypass and natural transition in boundary layers by using 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RANS) equations. The model includes three transport equations, separately, to compute laminar kinetic energy,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and dissipation rate in a flow field. It needs neither correlations of intermittency factors nor knowledge of the transition onset. Two transition tests are carried out: flat plate boundary layer under zero ...  相似文献   
78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高超声速进气道的性能参数随飞行高度、来流湍流度及来流马赫数的变化规律,并考察其压缩面上的边界层转捩现象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采用本课题组程序平台HGFS所发展的γ-Reθ转捩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值模拟工作,并对相应的流动现象和机理进行分析。首先,利用进气道压缩面的简化模型对γ-Reθ转捩模型经验关联公式的高超声速改进方法进行了验证;其次,以某型等熵压缩面的高超声速进气道为对象,研究了飞行高度、来流马赫数对边界层转捩位置等多个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飞行高度的增加,压缩面上边界层转捩位置延后,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下降;与地表情况相比,在设计飞行高度转捩位置延后了约0.525 m,边界层厚度增加了约73%,总压恢复系数下降了约3.2%;来流湍流度变化0.5%量级可导致转捩位置移动0.2 m左右,但来流湍流度对总压恢复系数的影响则很小。  相似文献   
787.
为了研究变循环发动机风扇部件在模式转换过程中的气动性能及流场变化规律,在风扇三维数值仿真模型的外涵道出口采用节流阀模型给定出口特征边界,代替模式选择阀门形成了风扇高/低阶混合计算模型,计算过程中通过调节节流阀系数模拟模式选择阀门的开闭过程。在模式选择阀门单独作用时,对风扇部件、中介机匣和分流环在模式转换过程中的气动性能和流场变化进行了准稳态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在模式转换过程阀门关闭的前半段(阀门开度大于0.4),第二级处于堵塞状态,此时第二级转子槽道正激波位于转子流道内部,并在阀门关闭过程中不断向前移动,第一级在此阶段流场及工作点几乎不发生变化;当第二级转子的槽道正激波被推至叶片前缘附近,第二级退出堵塞后,第一级转子流道内槽道激波开始移动,第一级气动性能才开始发生明显变化;在模式选择阀门从开到闭的过程中,分流环前缘气流攻角增大,内涵道上壁面附面层增厚造成内涵道进口流动出现径向畸变。  相似文献   
788.
黄丛磊  陈榴  王宗龙  戴韧 《推进技术》2022,43(7):442-451
为抑制某型喷水推进平入口进水管低进速比下管内流动分离,提升喷射泵来流的品质,应用涡流发生器(VG)流动控制技术,在进水管内部以及入口前的船底加装涡流发生器。采用雷诺时均模型和SST-kω湍流模型数值模拟进水管内流场,从流动分离、涡系分布和整体性能等方面分析了不同位置VG对进水管流场特性的影响,揭示了VG抑制进水管流动分离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VG产生流向涡驱动主流与斜坡侧边界层低能流体进行动量交换,增加边界层内的流向动量,从而抑制进水管斜坡侧的流动分离。流向涡在分离区内会发生方向偏移导致进水管内流场不对称。VG在进水管内产生的流向涡强度以及自身附加损失都会影响其控制效果。通过优选VG安装位置,进水管出口的不均匀度系数从0.406下降至0.318,旋流度从3.23°下降至2.14°,出口总压畸变减小,整体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789.
为了满足船舶燃气轮机污染物排放的需求,设计了一种低排放塔式分级燃烧室,并对其主燃级喷嘴进行结构优化,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详细研究了不同喷嘴结构下燃烧室的流场特性及性能参数。结果表明,主燃级由直射式喷嘴更换为空气雾化喷嘴时,可有效避免旋流器壁面燃油积碳;燃烧室内油气掺混水平提高,出口温度分布品质改善,出口NO和CO排放量分别降低71.4%和60%。针对空气雾化喷嘴,燃油管道出口与喷嘴出口之间的高度与其内径之比(H/D)对燃烧室油气分布特性和中截面温度分布的影响远高于其空气出口结构形式,H/D过大或过小时,油气掺混水平恶化,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燃烧室出口径向温度分布系数随H/D的增大而减小。综合分析燃烧室油气分布、温度分布和性能参数,确定最优喷嘴的H/D=2,空气出口结构为圆柱型。  相似文献   
790.
针对传统大面积比液体火箭发动机喷管在低空过膨胀状态下易产生流动分离的问题,采用特征线法,基于最大推力喷管,对其扩张段后半部分型面进行了控制压力设计,以保证新生成的大面积比喷管(低空满流喷管)壁面压力不小于分离临界压力。而后通过仿真手段对设计方法进行了校验,并对低空满流喷管的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基于最大推力喷管型面的控制压力设计方法能够实现预定的设计目标,生成的型面不仅保证了喷管在海平面条件下处于满流状态,还使得喷管对燃烧室压力脉动具备了一定的抵抗能力。当燃烧室压力为8.5MPa、燃气比热比为1.144时,相较于将要产生分离的面积比为40的最大推力喷管,低空满流喷管能够将面积比增加至60,从而提高真空比冲约5.24s。而相比于面积比为60的最大推力喷管,等面积比的低空满流喷管真空比冲损失约为1.57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