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2篇 |
免费 | 420篇 |
国内免费 | 192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862篇 |
航天技术 | 196篇 |
综合类 | 130篇 |
航天 | 15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4篇 |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47篇 |
2022年 | 67篇 |
2021年 | 80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81篇 |
2018年 | 59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67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74篇 |
2013年 | 60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64篇 |
2010年 | 42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39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中国航空学报》2024,37(9):560-576
Electrochemical trepanning(ECTr)is an effective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ECM)technique that can be used to manufacture the integral components of aero-engine compressors.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ECTr for production of inner blisks(bladed disks)with a special chamfer structure at blade tip.Due to the existence of chamfer,the ECTr process of inner blades is in a non-equilibrium state during the early stages,and the physical field changes in the machining gap are complex,making it difficult to predict the forming process.In this paper,a dynamic evolution model(DEM)of inner blade ECTr with a special chamfer at blade tip structure is proposed,and an ECTr multi-physical fields simulation study was carried out.The evolution of the chamfer at blade tip was analyzed and data related to chamfer were predicted based on the dependence of anode boundary properties with machining time and feed rate.In addition,the dis-tributions of current density,electrolyte flow rate,bubble volume fraction,temperature rise,and electrolyte conductivity in the machining area at different times were obtained by combining them with the multi-physical fields simulation results.Subsequently,a series of ECTr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in which,as the feed rate increased,the surface quality and machining accuracy of the inner blades were improved.Compared with the simulation results,the error in machining accu-racy of the chamfer profile is controlled within±2%,and the machining accuracy of the blade full profile was controlled within±0.2 mm,indicating that the model proposed in this study was effec-tive in predicting the evolution of inner blades ECTr with chamfer structures at blade tip. 相似文献
292.
翼伞技术研究的最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美国对翼伞的研究非常活跃,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也很丰富,其中包括研制特种新型翼伞、空投重物的大面积翼伞、用GPS(全球定位系统)为导航仪的定点着陆控制技术、翼伞操纵训练的计算机仿真、翼伞的竞技运动及其他应用技术等。文中将重点介绍三项可借鉴的最新成果。首先,介绍一种新概念的全封闭前缘后掠翼伞,内容涉及到该种翼伞的展弦比、结构参数、材料、开伞、充气动态性能、有效载荷、机动性等。其次,介绍模拟机的研制,该机成为跳伞运动员专业教学训练的新工具,还可为先进的精确机载回收系统提供仿真,从而有机会全面了解风、有效载荷对控制的影响。最后,介绍在美国高滑翔回收系统中,具有新里程碑意义的GS—750—1翼伞,由于不断的改善性能,提高精度,从而能自动降落到离中心目标100m之内的地方。 相似文献
293.
针对卫星寿命预测的需求和以往方法未考虑突发故障及退化失效的不足,提出了综合多种机理进行寿命预测的方法。归纳了星上产品的寿命特征和卫星到寿原因,指出了卫星随机失效的分布特征;针对随机失效,建立随单星工作时间和系统结构变化的剩余寿命预测模型,给出了利用动态的在轨工作状态数据求解多阶段分布参数的算法,从而实现剩余寿命的动态分析;综合随机失效、退化、消耗及其在轨变化规律,提出了适用于多机理的、竞争性的寿命预测方法。案例分析表明,综合考虑突发故障、退化失效和消耗,可以得到更合理的寿命预测结果,在星座维持策略中提高备份星计划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294.
应用ProCAST有限元模拟软件包的Niyama判据对TiAl合金十字板状铸件中肉眼可见的宏观缩孔缩松进行了预测,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对于Ti-47Al-2Cr-2Nb合金十字板状铸件,判据值主要受到铸件壁厚(冷速)的影响,判据值随铸件壁厚的增加而增大,宏观缩孔缩松最严重的区域不是判据值最小的区域,而判据值最小的区域只有显微缩松而没有宏观缩孔缩松,所以无法根据判据值大小来确定宏观缩孔和宏观缩松产生的位置及大小.分析表明,Niyama判据是一种基于枝晶间显微缩松的预测判据,其判据值适用于评定显微缩松产生的倾向性,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出显微缩松产生的位置.由于宏观缩孔和宏观缩松形成机理与显微缩松不同,所以不宜用于壁厚悬殊的复杂铸件宏观缩孔缩松的预测. 相似文献
295.
为了预测民航运行的安全水平,针对评价结果数据序列样本少、不确定性大的特点,选择灰色区间预测方法,建立了民航安全评价的区间预测模型.给出了民航安全指数计算结果,分析了民航运行的安全水平现状,展示了这一安全评价体系的功能和使用方式.通过实例验证了民航安全评价的灰色区间预测模型的正确性,给出了下一年度民航综合安全指数的预测区间.结果表明:灰色区间预测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96.
对柔性机翼进行了承载能力的试验及预测研究,首先对柔性机翼的翼型结构进行建模,并对充气机翼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和优化;其次应用正交试法确定出影响柔性机翼承载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优化后的结果建立实物模型和主要影响因素为变量进行试验;最后以大量的试验数据为训练样本建立改进的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承载能力预测.试验与预测结果对比研究表明:在初始阶段,柔性机翼在压强一定时,载荷与挠度近似呈线性关系;在同一气压值下,载荷增加到一定值时,载荷与挠度的关系曲线呈近似线性关系,而是斜率突然减小;神经网络测试值和试验实测值最大相对误差与标准方差只有12%和0.39%,人工神经网络解析方法可以用于对充气机翼抗弯刚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297.
采用数值模拟求解Navier-Stokes(N-S)方程的方法研究了小幅值分布式粗糙度对马赫数为4.5的平板边界层中扰动演化的影响.用泰勒展开线性化的办法将边界条件取在光滑平板壁面上,来模拟小幅值分布式粗糙度.研究了粗糙度及扰动的不同因素对边界层扰动演化的影响,其中包括粗糙度高度、波长、粗糙度区域的长度及扰动波频率等.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式粗糙度通过改变边界层基本流场影响扰动波的幅值演化,一定幅值的分布式粗糙度会使粗糙度区域前的不稳定区向低频移动,使粗糙度区域后的不稳定区向高频移动.从总体效果上看,对于通过粗糙度时,靠近中性曲线下支界相对低频的扰动,粗糙度会抑制其幅值的增长;对于靠近中性曲线上支界相对高频的扰动,粗糙度会促进其幅值的增长. 相似文献
298.
发动机故障诊断主因子模型的测量参数选择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研究了航空发动机气路故障诊断的测量参数选择的问题.基于发动机故障诊断的主因子模型,结合预测平方残差和(prediction error sum of squares,简称PRESS)准则,建立了一种选择风扇流量、风扇出口压力、压气机出口压力、压气机出口温度、涡轮后温度和燃油流量这6个测量参数进行单轴涡扇发动机故障诊断的方法.大量的实例表明,合理运用该方法选择测量参数的种类和数量,既能取得比较满意的诊断效果,又能利用发动机控制系统已有的测量参数,降低诊断成本,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99.
自动编码器在流场降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动编码器作为一种压缩算法,在数据降维和去噪等方面有着广泛实践,有条件作为一种降阶方法在流场识别与数据处理方面得到应用。文章中以圆柱绕流为例,首先对圆柱后速度场建立了编码模型,用来对原始数据进行降维和特征提取,之后将编码后的数据与流场特征量相关联,建立了由流场编码回归圆柱表面压力系数的神经网络,探索了降维后数据的应用。结果表明,自动编码得到的结果能够承载原始速度场的主要信息,解码后速度场与原速度场测试均方根误差小于0.02,压力回归测试均方根误差可小于0.1。说明自动编码器能够作为一种流场的特征提取和降阶方法,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300.
采用多颗磨粒磨削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磨削过程的磨削力、磨削温度和已加表面形貌。对比分析了多颗磨粒和传统单颗磨粒磨削模型在磨削特性上的差异性,并对多颗磨粒磨削仿真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当磨削速度减小、磨削深度增大时,多颗/单颗磨粒仿真与实验的磨削力均增大;当磨削速度和磨削深度增大,多颗/单颗磨粒仿真与实验的磨削温度均增大;当进给速度增大时,单颗磨粒仿真的磨削力减小、磨削温度先减小后增大,多颗磨粒仿真和实验的磨削力增大、磨削温度减小;多颗磨粒磨削时的磨削力和磨削温度大于单颗磨粒磨削时的力和温度;多颗磨粒仿真后工件表面形貌与实际加工后表面形貌相符。基于多颗磨粒磨削工程陶瓷的有限元仿真模型相比于单颗磨粒模型可更好地模拟实际加工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