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9篇 |
免费 | 418篇 |
国内免费 | 246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611篇 |
航天技术 | 467篇 |
综合类 | 263篇 |
航天 | 20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46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50篇 |
2013年 | 41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72篇 |
2010年 | 66篇 |
2009年 | 75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49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48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60篇 |
1999年 | 71篇 |
1998年 | 68篇 |
1997年 | 58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59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3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242.
针对一类具有不确定性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非线性系统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自适应解耦控制方法.根据分散控制理论和反馈线性化方法设计了MIMO非线性系统的分通道解耦控制律,然后把通道耦合项和不确定性项归结为总的系统扰动项,利用模糊神经网络观测器得到其估计值,并作为补偿信号加入到解耦控制律中.证明了所设计的解耦控制律、模糊神经网络观测器以及模糊神经网络权值向量自适应律可以保证控制误差、扰动估计误差和权值向量误差一致最终收敛.仿真中将本文的方法与传统的输出反馈控制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加入的补偿控制信号消除了通道耦合和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利影响,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43.
244.
本文是一篇关于运载火箭自动化系统和生产自动化系统的研制经验的总结报告。“供电与接地”的设计质量,不但影响系统的抗干扰特性,而且直接危及设备和人身的安全。本文概要性地论述了系统及其组成设备的供电与接地类型,供电与接地的正确方法,供电与接地在不同研制阶段中常见的错误,地线系统的设计、施工与测量方法等。 相似文献
245.
246.
自适应直角切割网格民机增升装置绕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并介绍了基于直角切割网格的分区面搭接技术,采用变长宽比网格方法,成功地进行了存在外形间断(剪刀叉)的民机增升装置的网格生成和绕流Euler方程数值模拟.根据外形的特点,运用\"根\"网格分区算法,降低了整个网格的生成难度;通过基于外形的自适应网格加密技术,详细地描述了外形上的大量缝道和凹槽,提高了网格质量;在分区交界面上,利用重叠面积切割和面搭接算法实现了两侧网格间的流场信息传递,并保证了通量守恒;采用中心有限体积方法,结合双时间推进算法,完成流场的Euler方程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说明所述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47.
高维局部非线性转子-轴承动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分岔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采用模态缩减方法对具有非解析轴承的高维局部非线性转子系统进行自由度降阶。提出基于变分不等方程的有限元互补解的的数值方法,在几乎不增加计算量的情况下,使得实际轴承油膜力的Jacobian矩阵可与油膜力自身计算同时完成,并取得协调一致的精度。结合打靶法和Floquet理论对实际转子-轴承系统的非线性不平衡响应及其分岔行为进行计算分析,数值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不仅极大地降低了计算量,而且具有足够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248.
尖锐鼻锥冷却方案是可复用式航天飞行器研究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传统发散冷却虽然可以有效降低鼻锥结构温度,但是由于驻点外极高的热流、压力,会出现驻点冷却效果差的问题。迎风凹腔结构是一种针对鼻锥驻点区域的减阻防热方案,尖锐唇口的分流作用可以使附近压力、热流降低。因此,提出一种新型冷却结构——凹腔-发散组合冷却,利用迎风凹腔结构对驻点的强化冷却解决发散冷却中驻点难以冷却的问题。以楔形鼻锥为物理模型,对发散冷却、迎风凹腔结构和凹腔-发散冷却3种冷却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并和无冷却的纯鼻锥结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传统发散冷却相比,使用凹腔-发散组合冷却可以使结构温度峰值下降16.8%;与没有冷却的纯鼻锥模型相比,鼻锥头部圆弧段表面平均温度降幅可达64%,证实了这种新型冷却结构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249.
本文研究的是以MCS-51系列单片机为核心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用以实现化工催化剂活性检测过程床层温度程序控制。被控对象是具有3~8分钟的纯滞后,时变,非线性特性的催化剂电加热炉。控制难度大。 采用了广义最小方差自校正控制算法,具有时变滞后的极点自校正PID算法,极点对消直接PID三种算法进行了仿真与现场试验研究。前两种,由于工作过程允许的信号对系统激励不够充分,对象在线辩识有困难,试验结果表现,不能实现预期的控制要求。最终采用了极点对消直接PID算法,成功地实现了催化剂活性温度自动控制。该系统工作稳定、可靠,控制精度达到了检测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