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7篇
航空   68篇
航天技术   47篇
综合类   6篇
航天   9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模型忽略了摄动因素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不能足够准确地描述三体系统的动力学性质。本文研究了考虑摄动影响的三体问题的动力学性质及其轨道设计。首先分析了运行在平动点附近的卫星所受的主要摄动因素;然后从系统在惯性坐标系中的动力学方程出发,推导了会合坐标系中考虑偏心率、第四体引力以及太阳光压摄动影响的一般动力学方程;最后使用两层微分修正方法将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模型下设计的轨道转换到受摄三体问题模型下。  相似文献   
172.
临近空间载人舱着陆动力学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岳帅  聂宏  张明  魏小辉  甘盛勇 《宇航学报》2018,39(3):264-274
为满足临近空间载人舱着陆缓冲装置可重复使用以及多着陆工况下能提供较好缓冲性能的要求,提出一种以双腔油气缓冲器为主支柱,单腔油气缓冲器为辅助支柱的新型着陆缓冲系统。针对舱体着陆过程,建立了考虑地面弹塑性变形的联合仿真动力学模型;通过与单腿着陆冲击试验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所建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水平着陆速度,着陆俯仰角以及地面摩擦系数三种初始着陆条件对临近空间载人舱着陆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降低水平着陆速度可有效减小舱体水平着陆过载及提高着陆稳定性能;水平或小俯仰角着陆可使主、辅支柱的受载分配更加合理;减小足垫与地面间摩擦力可降低舱体竖直过载并提高着陆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73.
壁判据用于计算流体力学(CFD)可信度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把作者提出的近壁干扰剪切流动(ISF)全域理论与流体运动方程组及流体在壁面上无滑移条件相结合导出一组壁面判据.壁判据为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的可信度评估提供了基于流体理论的一条直接验证途径.对不可压缩流动的十一个熟知的NS方程组精确解,包括二维驻点和斜入射再附点流,二维分离点和背风驻点流,轴对称驻点和背风驻点流,旋转圆盘附近的三维Von Karman 流、收缩和扩张渠道流和非定常斜入射三维驻点流;以及经典边界层及其无粘外流和相似性边界层及其粘外流的NS方程组解,提出可用于验证近壁流动计算的几个壁相关函数.证实它们准确满足所有壁判据;说明壁判据可用来检验NS方程组数值解近壁计算结果的计算精度并验证其可信度.  相似文献   
174.
采用CFD方法数值模拟了小型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对全车阻力的影响特性.汽车的内部及外部(发动机舱及舱内)均设置了数值模拟网格.分别计算了散热器及风扇对阻力的影响,采用本校实验结果(散热器压力损失)及制造商提供的数据(散热器及风扇的质量流率)确定初始及边界条件,为基于RNS的CFD提供输入.对汽车轮胎运动模式及行驶速度对散热系统阻力及汽车总阻的影响特性也进行了计算分析.预测结果表明,冷却系统阻力占汽车总阻的6.9%,与实测值吻合.  相似文献   
175.
基于圆弧齿轮的啮合传动原理,提出了研究双圆弧齿轮传动的各接触迹间载荷分配状况的动态分析计算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实际分析计算了各主要影响因素对双圆弧齿轮接触迹间载荷分配状况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76.
本文研究带多个充液贮箱航天器的自旋稳定性问题,考虑了刚体相对于系统质心的平动、姿态、液体晃动三者的相互耦合作用,通过建立离散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导出了系统的自旋稳定性判据.   相似文献   
177.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methodology to control spacecraft swarms about single asteroids. This approach enables the use of small, autonomous swarm spacecraft in conjunction with a mothership, reducing the need for the Deep Space Network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in future asteroid missions. The methodology is informed by a semi-analytical model for the spacecraft relative motion that includes relevant gravitational effects without assuming J2-dominance as well as solar radiation pressure. The dynamics model is exploited in an Extended Kalman Filter (EKF) to produce an osculating-to-mean relative orbital element (ROE) conversion that relies on minimum knowledge of the asteroid gravity. The resulting real-time relative mean state estimate is utilized in a new formation-keeping control algorithm. The control problem is cast in mean relative orbital elements to leverage the geometric insight of secular and long-period effects in the definition of control windows for swarm maintenance. Analytical constraints that ensure collision avoidance and enforce swarm geometry are derived and enforced in ROE space. The proposed swarm-keeping algorithms are tested and validated in high-fidelity simulations for a reference asteroid mission.  相似文献   
178.
以提高圆形太阳电池阵的展开过程稳定性和固有频率为优化目标,以UltraFlex太阳电池阵为模型,采用有限元软件SAMCEF对其进行结构优化。以承重梁材料、斜梁开口高度、斜梁位置、梁截面高度及厚度5种结构参数为优化变量,进行了多种工况的展开动力学仿真和模态计算。经分析发现,结构展开后期太阳毯与支撑梁拉扯会导致支撑梁剪切应力激增;梁材料、斜梁位置与支撑梁截面高度对太阳电池阵的展开过程稳定性影响较大;当梁材料为碳纤维,斜梁位置为1100 mm,梁截面高度为20 mm时,展开过程稳定性最好;斜梁位置和承重梁截面厚度对结构固有频率影响较大;当斜梁位置为900 mm或1100 mm、承重梁截面厚度从3 mm增至3.5 mm时,系统固有频率涨幅最大,由此带来的质量增加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179.
机械密封作为一种适合在苛刻工况下使用的轴封形式,在火箭各类涡轮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涡轮泵的特殊性给机械密封的应用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对火箭涡轮泵机械密封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简述。首先从高速旋转轴系中的机械密封动力学方面,介绍了高速工况下轴系与机械密封的耦合关系和机械密封主动控制的尝试;然后对火箭涡轮泵机械密封中的摩擦磨损与润滑问题进行了介绍,涉及高速摩擦磨损下的可靠性、热力耦合与变形问题、材料配副、流体膜形成机理与端面几何特征优化等各方面问题;最后介绍了涡轮泵带压长期贮存的工作特点造成的静态慢渗问题。  相似文献   
180.
航天器动力学发展概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分析了现代航天器动力学的复杂性,将现代航天器动力学的发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局部动力学的研究受到重视;2)部件级子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深入;3)耦合动力学研究进入非线性阶段;4)整体航天器动力学模型精化与一体化仿真;5)航天器与航天器之间相对运动动力学研究方兴未艾等。文章对这几个方面分别作了简单评述或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