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航空   56篇
航天技术   5篇
综合类   18篇
航天   1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中国航空学报》2021,34(1):438-448
Ni3Al-based superalloy IC10 is widely used in high temperature components of aero-engines because of its superior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this paper, the creep feed grinding properties of IC10 were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The effects of grinding parameters on the grinding forces and temperature were examined. Moreover, the influences of surface roughness and hardening on the high-cycle fatigue life of IC10 specimens were studied. To control the creep feed grinding parameters and enhance the fatigue life of IC10 componen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to offer a useful reference poin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grinding depth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which influencing the grinding forces and temperature; the surface roughness is the main and unfavorable factor on the fatigue life of IC10, while the surface hardening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fatigue life; to obtain a better surface quality and improve the fatigue life of IC 10, the recommended grinding parameter domain involves wheel speed ∈ [15, 20] m/s, feed rate ∈ [150, 200] mm/min, and grinding depth ∈ [0.4, 0.5] mm.  相似文献   
42.
The current debate in the U.S. Human Spaceflight Program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xt generation of man-rated heavy lift launch vehicles. While launch vehicle systems are of critical importance for future explorati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ntire exploration infrastructure is required to avoid costly pitfalls at early stages of the design process. This paper addresses this need by presenting a Delphi-Based Systems Architecting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architectural analysis of future in-orbit infrastructure for human space exploration beyond Low Earth Orbit. The paper is structured in two parts.  相似文献   
43.
针对外弹道测量数据处理过程中对绘图软件的实际需求,基于Delphi 6.0的TeeChart控件开发了外测数据图形分析系统,深入探讨了TeeChart控件的编程方法,阐述了该系统的功能,给出了系统的软件设计和代码实现。  相似文献   
44.
为了有效去除阴影噪声对遥感影像水体提取的干扰,快速准确计算大区域范围内的水面率,本文提出基于GF6(高分六号卫星)影像,利用UWI(Urban Water Index,城市水体指数)并结合FROM-GLC10(Finer Resolution Observa-tion and Monitoring of Global Land Cover 10,全球陆地覆盖精细化观测与监测10)数据,通过求交计算和小碎斑删除实现水体提取结果的精细化,有效消除了阴影等噪声对水体提取的干扰,实现水面率的快速计算。本文选择中山市作为试验区,试验区域范围广、地物背景复杂,综合对比本文算法、NDWI(Normalized Water Index,归一化水体指数)算法和TSUWI(Two-Sted Urban Water Index,城市二类水体指数)算法,从定性与定量角度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算法提取的水体连续完整、漏提和误提较少,可有效去除阴影、建筑、道路等噪声干扰,在总体精度、Kappa系数、错分误差、漏分误差等指标均取得了较好结果。利用UWI与FROM-GLC10数据相结合计算水面率具有可行性,为工程化、大面积、快速计算水面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5.
文摘采用静止轴肩搅拌摩擦焊的方法获得了2219C10S铝合金焊接接头,研究了焊接接头典型的宏观、微观组织特征、焊接工艺参数对焊缝成形特征及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对常规搅拌摩擦焊,由于静止轴肩式搅拌头的结构特点,焊接过程中可有效避免飞边和焊缝内部缺陷;随着焊速的增加,接头焊核由"碗状"变为"腰鼓"状,体积也逐渐减小,还出现了轴肩影响区这一特殊组织特征;焊接接头的显微硬度分布呈现出独特的"∪"形,焊核区的显微硬度最低;当焊接速度≤250 mm/min,随着焊接速度的增加,接头的拉伸性能逐渐增加;当焊接速度增加至300 mm/min时,由于在焊接接头中出现了沟槽缺陷,拉伸性能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46.
采用第一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研究TiAl—X(X为3d过渡金属)超胞合金体系的几何、能量与电子结构。通过计算、比较、分析Ti7A18X与Ti8Al7X超胞的合金形成能,得出3d过渡金属在L10—TiAl合金中的占位情况:合金化元素的外层电子数,特别是外层的d电子数对其在L10-TiAl合金中的占位有非常明显的影响,d电子数较少的前过渡金属Sc、V和Cr主要优先占据Ti原子位,而d电子数较多甚至是满d壳层的Mn、Fe、Co、Ni、Cu和Zn则主要优先占据Al原子位。与相关理论研究比较,对Cr元素在L10-TjAl合金中占据情况得出不同结论。对于合金化元素在L10-TiAl合金中占据不同亚点阵的情况,还从电子分波态密度角度,很好地解释了其产生的电子机制。  相似文献   
47.
串行通信是数据通信中常用方式。本文介绍了一种在Windows平台下采用Delphi编程工具实现PC机与外设串行通信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8.
为了研究IC10合金的动态再结晶特性,利用MTS809材料测试系统对其在900°C、不同应变率(10-4~10-2s-1)下进行了拉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应变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具有类似的特征,并且IC10合金的流变应力对应变率敏感;(2)流变应力、临界应力和临界应变随着应变率的增加而增大。基于TEM和SEM试验IC10合金的力学特性机理。为了描述IC10合金的动态再结晶行为,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宏观唯象本构模型。该模型的预测与试验结果比较验证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49.
介绍基于ISA总线脉宽测量板卡的设计与实现,电路设计运用信号波形变换电路将阶梯波变换为单脉冲,并通过基于FPGA设计实现对上述变换后的单脉宽的时间测量,测试表明设计方法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50.
PH10 回转测头系统几何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自由曲面非接触测量系统的原理,建立了以PH10回转体为核心的测头系统的几何模型,从而得出了与测头测量值相对应的被测点在基准坐标系下的坐标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