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篇
航空   42篇
航天技术   30篇
航天   4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The NASA Discovery Deep Impact mission involves a unique experiment designed to excavate pristine materials from below the surface of comet. In July 2005, the Deep Impact (DI) spacecraft, will release a 360 kg probe that will collide with comet 9P/Tempel 1. This collision will excavate pristine materials from depth and produce a crater whose size and appearance will provide fundamental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upper 20 to 40 m. Laboratory impact experiments performed at the NASA Ames Vertical Gun Range at 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 were designed to assess the range of possible outcomes for a wide range of target types and impact angles. Although all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under terrestrial gravity, key scaling relations and processes allow first-order extrapolations to Tempel 1. If gravity-scaling relations apply (weakly bonded particulate near-surface), the DI impact could create a crater 70 m to 140 m in diameter, depending on the scaling relation applied. Smaller than expected craters can be attributed either to the effect of strength limiting crater growth or to collapse of an unstable (deep) transient crater as a result of very high porosity and compressibility. Larger then expected craters could indicate unusually low density (< 0.3 g cm−3) or backpressures from expanding vapor. Consequently, final crater size or depth may not uniquely establish the physical nature of the upper 20 m of the comet. But the observed ejecta curtain angles and crater morphology will help resolve this ambiguity. Moreover, the intensity and decay of the impact “flash” as observed from Earth, space probes, or the accompanying DI flyby instruments should provide critical data that will further resolve ambiguities.  相似文献   
102.
外弹道数据处理中航向角精确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内靶场在外测事后数据处理中航向角计算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传统计算方法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两种新的航向角计算方法——坐标法和速度法,并提供了两种方法的算法和模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实测数据对新旧三种方法比较分析,最后验证速度法是目标瞬时航向角最佳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3.
基于最小最大鉴别分析特征提取的雷达目标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锦  黄培康 《宇航学报》2003,24(1):61-64
针对基于雷达目标高分辨距离像的识别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准则函数,并依据该准则函数采用神经网络来实现自适应的非线性特征提取、变换与识别。同时,由于准则函数只坜对特征提取后的类间散度和类内散度作出估计,因此在样本数相对较少的情况下也能得到较好的估计结果。该准则函数在形式上与Fisher准则函数相似,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鉴于二者的形似之处,遂将基于该准则函数的特征提取方法冠以“最小最大鉴别分析特征提取”之名。将该方法用于五类缩比目标测量数据的特征提取与识别,取得了较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104.
多目标遥外综合测量体制靶场布站几何理论分析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多目标遥外综合测量体制的定位原理入手 ,对定位误差与布站几何的关系作了较细致的分析 ,提出靶场最优布站几何。试验和仿真结果表明 ,该几何布局可以满足系统要求  相似文献   
105.
文章结合模式匹配法和多模导纳矩阵理论,对波导型双工器进行分析设计,开发了一种快速精确的波导型双工器的设计程序,给出双工器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关键技术问题。设计制作了含有弯波导结构的Ku波段双工器,理论与实测曲线吻合良好,为设计波导双工器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06.
张森 《遥测遥控》2011,(6):68-71
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CORS)是集GNSS卫星导航定位、计算机、数据通信和互联网等技术于一体,在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根据需求按一定方案建立的常年运行的由若干个固定GNSS基准站组成的网络系统,为用户提供测量等多项相关技术服务。提出在靶场建立区域CORS,构建一个网络时代的靶场测量系统的方案设想,为实现靶场信息化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07.
紧缩场是天线、目标RCS测试的关键设备,它能在近距离内把馈源发出的球面波校准为准平面波。为评定紧缩场静区产生的电磁波分布是否符合准平面波特性,需要现场搭建高性能微波幅相收发系统和大型多自由度高精度扫描系统。本文以大型双反射面紧缩场静区性能校准需求为例,从现场计量幅相系统构建、大型复杂扫描系统设计、现场计量实施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紧缩场静区性能现场校准相关技术。实测结果表明现场搭建的校准系统满足远距离大型双反射面紧缩场静区性能计量需求,各项检测参数量值均满足该紧缩场设计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08.
为了研究超声冲击处理对钛合金焊缝压应力的影响,通过在不同的工作电流、不同的冲击头的工作条件下,对不同厚度的钛合金焊接试板进行超声冲击处理。结果表明超声冲击产生的压应力与焊接试板的厚度和结构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而与冲击头的类型与工作电流有关。同时压应力的大小与工作电流呈线性正相关,并且通过拟合得到的直线能够比较准确的反应电流与压应力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超声冲击不仅可以在焊缝及热影响区产生对工件有益的压应力,同时通过控制工艺参数,可以控制压应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09.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一类多资源测控调度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一类测控弧段具有优先级约束的多资源、大规模测控调度问题。首先对问题中的约束条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进而针对问题特点,以遗传算法为基础,通过设计选择适当的交叉、和变异算子,设计了一种改进的遗传算法。最后通过算例计算表明,应用该方法求解此类测控资源调度问题具有较为理想的性能,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0.
周代英  张瑛  冯健 《航空学报》2018,39(Z1):722183-722183
针对弹道目标识别中目标运动特征参数估计问题,提出一种一维距离像(HRRP)序列时域差分目标进动频率估计方法,该方法首先对一维距离像进行归一化处理,利用峰值法对齐相邻一维距离像,然后计算相邻一维距离像之间的差分值,获得相邻一维距离像差分值序列,最后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从该差分值序列中估计目标进动频率。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利用相邻一维距离像差分值序列能够增强目标进动频率成份,降低其他频率成份,更有利于进动频率的估计;只需要对齐相邻2个一维距离像,而避免了对齐一维距离像序列所带来的问题。利用由FEKO软件计算的进动目标宽带一维距离像仿真数据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比常规的加权累积法更有效,估计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