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1篇 |
免费 | 47篇 |
国内免费 | 41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51篇 |
航天技术 | 91篇 |
综合类 | 30篇 |
航天 | 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晶须增韧陶瓷的微裂纹演化及本构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作者改进的等效夹杂理论研究了含随机分布晶须和微裂纹陶瓷的微裂纹演化及由其引起的材料本构非线性,定量计算了热残余应变、晶须含量及尺寸比的影响,对材料的微裂纹演化及破坏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2.
本文将以两种不同的动力学机制阐明星座小卫星编队飞行的几何构形问题,即(1)从决定卫星轨道变化主要特征的力学因素--长期摄动和长周期项摄动来看卫星编队的几何构形。(2)从限制性三体问题共线秤动解的特征来看相互接近的卫星群的几何构形。 相似文献
133.
美国联合技术公司普拉特·惠特尼分公司(Pratt&Whitney)最近从NASA得到198万美元的合同,为航天飞机主发动机研制新的高压燃料和氧化剂涡轮泵。五年的替换涡轮泵研制(ATP)计划,要求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研制高可靠性和长期使用的涡轮泵。这种涡轮泵必须在重点检修和大修前能完成30次飞行任务,有55次飞行的使用寿命。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研制长期使用的涡轮泵@戴耀松~~ 相似文献
134.
作为机械表面强化技术之一,滚压强化工艺能够有效提高材料的疲劳性能、耐磨损性能、耐腐蚀性能以及损伤容限性能,现已被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等的表面改性处理。首先,对滚压强化的基本原理及优点进行了介绍。其次,鉴于表面状态特征演化对疲劳性能的重要影响及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问题的重视与研究,分别综述了滚压强化工艺的表面状态特征(残余应力、显微硬度和微观组织)的疲劳演化、抗疲劳机制以及疲劳寿命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然后,并与其他工艺的研究进展进行横向对比分析,总结了滚压强化工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对滚压强化工艺今后的研究内容与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5.
136.
137.
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冲击损伤数值模拟的损伤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复合材料结构低速冲击损伤问题,基于连续损伤力学提出了一种动力学冲击条件下的三维损伤数值模型。模型中区分了层内损伤(纤维拉伸与压缩失效、纤维间拉伸与压缩失效)和层间分层损伤不同的失效模式。采用三维Puck失效准则与考虑压缩抑制效应的Aymerich准则对上述两类损伤进行判定,材料失效后基于连续损伤力学中线性软化模型对材料损伤进行演化。模型中考虑了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中子层的就位效应和损伤分析中的“连锁效应”。通过对Shi的冲击试验进行数值模拟,模型预测的冲击接触载荷、分层形状和尺寸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所提出的数值模型对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低速冲击损伤预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8.
对经典的圆柱绕流模型,运用前置隔板对流场进行控制。利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方法在自循环水槽中研究了雷诺数为1 800时,柔性和刚性2种不同刚度的前置隔板对圆柱绕流的影响。研究发现:柔性隔板自由端的弯曲增加了对流场的额外扰动,并且柔性隔板弯曲变形会诱导产生脱落涡,导致尾迹流场的主频发生变化。在圆柱下游流场,无隔板工况与柔性隔板工况的回流区长度相当,刚性隔板工况的回流区相较之下则更长。结果显示:前置隔板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圆柱绕流的阻力。 相似文献
139.
利用硬件信号模拟器可以标定电离层TEC监测仪的差分码偏差.通过对相同接收机时隔近41.5月进行的两次差分码偏差标定实验,以GPS系统为例分析了硬件标定法得到的差分码偏差随时间的长期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接收机差分码偏差均值从第一次实验的16.122ns增加至第二次实验的16.749ns,在约41.5月的时间内增加约0.627ns,月增量为0.0151ns,增加比较缓慢;第二次实验的差分码偏差标准差也有所增加,但增量也不大(均值分别为0.05ns和0.07ns).此外,两次标定实验的TEC测量精度(均方根误差)均达到约0.3TECU,对应的差分码偏差误差约0.1ns,这说明该接收机差分码偏差变化的一致性较好.若不加以再次标定,第二次实验时TEC测量误差将增加至约1.8TECU,月增量约为0.0434TECU. 相似文献
140.
基于应力诱发表面扩散的经典理论,用有限元法模拟了线宽对铜内连导线中沿晶微裂纹演化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线宽的减小,椭圆形沿晶微裂纹存在分节与不分节两种演化分叉趋势,且演化分节存在临界线宽珔hc;当珔h≤珔hc时,沿晶微裂纹分节成3个新的沿晶微裂纹;当珔h珔hc时,沿晶微裂纹圆柱化。沿晶微裂纹分节时间^tf随线宽的减小而减小,即减小线宽会加速微裂纹分节。临界外载珋σc与临界形态比βc随线宽的减小而减小,即减小线宽有利于沿晶微裂纹分节。临界外载和临界形态比随晶界能与表面能比值的增大而减小,且沿晶微裂纹比晶内微裂纹更易发生分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