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3篇 |
免费 | 34篇 |
国内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27篇 |
航天技术 | 42篇 |
综合类 | 28篇 |
航天 | 1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231.
232.
提出了应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银锌电池电解液中微量铜铁含量,并对测定条件和干扰因素进行了综合考虑。该测定方法具有很好的灵敏度,很好的精确度,干扰少,选择性和重现性好等优点。测定样品微量铜铁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 n=10)。标准加入回收率均在97.00%~102.00%(n=5)范围内。完全适用于银锌电池电解液中铜铁含量的控制和样品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233.
对不同情况下建筑物屋顶及外墙表面铺设光伏电池进行研究。采用启发式算法进行电池性能的优劣评价,采用模糊规划,作出铺设电池的初步判断。以光伏电池每平方米利润最大为目标采用贪心算法选择需要铺设的电池,并配合矩形排样中最低轮廓线法对光伏电池的安放进行优化,从而得到利润最大的组合。利用多维线性规划对逆变器进行选择,通过成本—收入—利润模型对选配逆变器之后的最终利润进行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234.
对黑色螺钉的材料和表面处理膜层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和化学成分分析,结合腐蚀与防护原理,确定了螺钉易锈蚀的原因。通过将材料更换为不锈钢,将表面处理更换为锌镍合金黑色钝化,改进了黑色螺钉的腐蚀防护质量。通过盐雾试验和结合力试验,证明了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35.
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Fe-FeCl3体系的变种空气电池,通过开路电压、恒电流放电等测试,比较了其与传统商用Fe-空气电池的放电性能.结果 表明,Fe-FeCl3电池的开路电压更高,放电潜力更大;且在任一恒定放电电流下Fe-FeCl3均拥有更高的放电电压,其放电做功能力显著优于商用Fe-空气电池;该电池的放电效率随放电电... 相似文献
236.
237.
通过对测控集散网技术的分析,设计了一种镉镍电池性能检测系统,详细叙述了集散测控技术的原理及其具体实现过程,对电池性能检测原理、单片机系统、软件数字滤波技术也做了详尽的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238.
针对智能充放电设备给航空锌银蓄电池充电时出现电压过高,致使充电意外提前结束的情况,分析了充电设备的充电方法与航空锌银蓄电池的一些特有特性,并提出了充电时的注意事项与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239.
加Cr银基钎料钎焊单层金刚石砂轮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概述了单层高层钎焊超硬磨料砂轮的工艺优势,这种新型超硬磨料砂轮以其卓越的磨削性能在今后逐步替代传统电镀砂轮应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必然趋势,鉴于它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在推广应用超硬磨料砂轮时也必将大力开发此种单层钎焊砂轮。文中利用高频感应钎焊的方法,用添加有Cr的Ag-Cu合金做中间层材料,在一定的钎焊温度和时间下,实现了金刚石与钢基体间的牢固连接。经X射线能谱及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Cr与金刚石之间形成Cr3C2,与钢基体之间形成(Fex,Cry)C这是实现合金层与金刚石及钢基体之间都有较高结合强度的主要因素,最后通过磨削实验证实了金刚石确实有较高的把持强度。 相似文献
240.
为量化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产生热失控气体对热失控传播的影响,基于能量守恒方程和铜基电池量热法,提出了一种计算热失控气体燃烧对热失控传播贡献占比的方法。选取商用18650型电池,利用自主设计搭建的热失控气体释能测算实验平台获取计算所需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第1节电池热失控气体燃烧释放的能量在第2节电池热失控所需能量中占比达到5.42%,使第2节电池自产热增加了42%,热失控时间提前了29%。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探索热失控传播过程中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单元层级和系统层级的电池安全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