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1篇
航空   66篇
航天技术   18篇
综合类   15篇
航天   2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基于形核的Gibbs-Thomson关系理论和由晶粒尺寸效应引起的优势生长机制。综合各种理论,建立了再结晶织构解析式数学分析模型。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在较慢的加快速度下,完全再结晶时织构为单一的立方组分;在快速加热条件下,完全再结晶时织构可由立方织构组分和保留的冷轧织构组分所组成;再结晶织构受加热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吸热燃料裂解催化剂CuAPSO-34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Cu离子对硅磷酸铝分子筛SAPO-34进行离子改进,成功合成出CuAPSO-34分子筛。通过XRD,SEM,EDX及NH3-TPD等分析手段对改性分子筛进行结构及酸性的表征和对照分析,表明Cu的掺入较好改变了SAPO-34分子筛的微观结构及表面酸性。通过对吸热燃料模型化合物-正庚烷进行催化裂解的对比试验,获得了转化率和低碳烯烃的收率数据。结果表明CuAPSO-34能明显提高催化活性,大幅降低裂解温度;且在经济裂解温度区间500℃-600℃对低碳烯烃的选择性亦有所提高,因而吸热 燃料能够提供更高的热沉。  相似文献   
23.
钨渗铜材料在真空高压开关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适应高压真空开关抗熔焊、耐电蚀、高电导、低含气量等要求,对传统的生产工艺作了一系列改进,采用纯钨粉经模压成型、高温烧结,然后一次完成渗和覆。结果表明,钨骨架强度高,钢呈网状分布,基体组织细小均匀,气体含量低,覆层与钨基体结合紧密,从而满足了使用要求,降低了成本,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4.
对影响室温硬质阳极化膜层硬度的脉冲参数进行了试验分析;对低的6061,6063(LD2)等铝合金硬质阳极化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5.
不锈钢-铜热沉是新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介绍了KM4铝热沉到KM4热沉及从KM3热沉到KM3不锈钢-热沉的发展过程,充分展现了我国自主研制的空间环境模拟器的强大生命力和技术实力,为我国空间环境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者认为不锈钢-热沉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代表了空间环境模拟器热沉研制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26.
27.
铜钝化废液的再生回收与循环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一种钝化废液再生回收与循环利用的工艺方法隔膜电解法,这种方法把电解和膜分离技术融为一体。论文对方案选择、再生回收原理、工艺条件的确立等都进行了认真地讨论。  相似文献   
28.
解惠贞  李瑞珍  崔红  李飞 《固体火箭技术》2012,35(6):812-815,820
对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喉衬内衬用零烧蚀材料进行研究。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工艺成型难熔金属钨基薄壁构件,并进行材料性能表征。结果表明,等离子喷涂工艺成型钨材料经烧结、渗处理后,致密化程度提高,力学性能提升,压缩强度达750 MPa以上,通过试验条件为温度3 000~3 500 K、工作时间6.4 s、平均压强3.2 MPa的小型试验发动机热试车考核,材料烧蚀率为零。喷涂钨/烧结/渗材料可作为3 000 K条件下零烧蚀材料的候选。  相似文献   
29.
采用凝胶法制备了Ni0.25Zn0.5Cu0.25LaxFe2-xO4(x=0、0.05、0.1、0.15、0.2)和Ni0.5-yZn0.5CuyLa0.05Fe1.95O4(y=0、0.05、0.1、0.15、0.2),分别在850℃、950℃和1050℃下煅烧得到铁氧体,再与苯胺进行复合制备出镧掺杂镍锌铁氧体-聚苯胺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透射电镜对铁氧体和复合物的结构、形貌和粒径等进行分析,得出铁氧体为尖晶石,复合物形貌呈圆形颗粒状。煅烧温度为1050℃时的复合物粒径为66.7nm,煅烧温度低有利于聚苯胺包裹铁氧体,同时复合物磁性降低;煅烧温度高可以更好地减少杂质和中间体,且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制得的铁氧体颗粒也增大。随着镧掺杂量的增多,铁氧体的粒径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随着的掺杂量的增多,颗粒粒径先减小再增大,表明镧和的掺杂影响铁氧体和复合物的性质。  相似文献   
30.
变压器油中颗粒污染物的存在极易影响油液的理化性能,甚至导致重大生产事故,因而根据ISO4406:1999标准,配制了24组不同污染度的含颗粒油样并通过实验测试了变压器油样的运动黏度性能(40℃),获得了实验范围内颗粒污染度对油液运动黏度的影响规律;然后根据测试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PLS)法和支持向量机(SVM)法建立了油样中不同粒径、含量的颗粒与油液运动黏度的数学模型,探讨了不同粒径、含量的颗粒污染物对油液运动黏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颗粒污染度的增加,油液的运动黏度减小;颗粒污染物粒径在15~25 μm范围内对油液运动黏度的影响较大,且粒径越大,油液运动黏度也越大;所建立SVM模型对验证集进行预测的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是0.962 6、4.597×10-5。为消除实验误差,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准确地掌握颗粒污染物对油液运动黏度的影响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