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航空   42篇
航天技术   46篇
综合类   10篇
航天   96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载着3名航天员从酒泉卫星发射场出发,开始执行第二次载人航天交会对接任务。6月26日,神舟十号飞船独立飞行3天,与天宫一号组合体联合飞行12天,完成了三次交会、两次对接、一次绕飞,在轨飞行15天后,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回收。"神十"履行新使命  相似文献   
32.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热控设计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再入过程气动热环境和返回舱传热特性,建立了气动热环境下返回舱动态耦合传热集总参数模型,能够描述返回舱防热层内侧蜂窝板、舱体、设备和舱内空气间的导热、对流及辐射动态耦合换热过程。文章应用该模型对典型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气动热环境下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热烧蚀层内侧铝蜂窝板表面包覆多层隔热材料、增强舱外设备与返回舱壁热耦合、降低设备表面红外发射率等返回舱热控优化设计措施。热控优化措施应用于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并通过首次在轨飞行验证,在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气动热环境下,返回舱结构、空气、设备等各项温度指标均满足指标要求,验证了返回舱热控设计的合理性。研究结果可为返回式航天器热控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6月29日,在太空翱翔了13个日夜,圆满完成“四个首次”神圣使命的神九,就要回家了。 早在6月16日,当神舟九号飞船飞向太空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35所Y高度控制装置的研制队伍就为神九回家开始了倒计时。有了这个装置,返回舱落地前才能利用射线精确地知道自己的高度,才能在落地前1米立即打开反推发动机,向地面发出反推力,让返回舱避免冲击、平稳着陆,让航天员安全回家。  相似文献   
34.
针对反推发动机由倾斜安装方式更改为垂直安装方式的布局形式变化,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分析,而后通过编程计算,详细分析了两种布局形式下返回舱着陆速度、着陆姿态的变化情况,计算结果可为发动机的布局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5.
王朋 《航天》2009,(1):22-27
2008年9月28日下午16时48分27秒,在太空飞行的神舟七号飞船第一次调姿,飞船在水平面上向左转了90度,飞船轴向变成与飞行方向垂直,目的是为了推进舱和返回舱组合体与轨道舱分离,使得轨道舱离开的方向不在轨道面内,  相似文献   
36.
《航天》2012,(8):13-13
日前,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吴斌接受采访时表示:“为确保神舟八号飞船顺利安全返回,着陆场系统通过技术创新和硬件升级,首次实现了返回舱搜救全程北京中心与着陆场之间调度、话音和图像通信的连续不间断。”  相似文献   
37.
为减轻飞船返回舱结构重量、使结构形式更为合理,对返回舱主要部件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在不降低结构可靠性、满足与其他设备接口匹配性等4项优化原则的基础上,合理选取优化对象,确定了优化目的和约束条件,并以前端框、滚动发动机舱和贮箱隔舱3个主要部件为例分别进行阐述。通过优化设计,3个主要部件的结构重量减轻了0.25~10kg,...  相似文献   
38.
本文主要介绍小升阻比载人飞船返回舱的配平气动特性。研究表明,采用返回舱重心横编的方法,在保持对静稳定性的要求下,可以获得飞行轨迹机动控制所需的配平升阻比。返回舱飞行试验的配平气动特性可从舱内惯性平台的加速度和姿态记录数据以及轨道数据求出。风洞试验的配平气动特性数据与飞行试验结果比较之后发现,以往风洞试验得出的马赫数大于6后,返回舱的配平气动特性基本不变的结果未被飞行试验所证实。在高超声速下,随着马赫数的增大,飞行试验得出的配平攻角和配平升阻比基本上呈线性减小。返回舱的静稳定性数据表明,有时会出现不希望的第二配平点。消除该第二配平点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外形修改设计和在返回舱小头上加装调整翼片。  相似文献   
39.
李迁 《中国航天》2005,(12):8-9
继神舟五号圆满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后,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又取得了圆满成功。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  相似文献   
40.
论述了载人飞船返回舱的飞行动力学之特点是其主要研究内容,以一种典型的载人飞船返回舱之构型作为实例,说明返回舱沿其再入轨道飞行时一些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返回舱的气动特性、质量特性、旋转角速度、再入角、再入速度以及地转风对其再入轨道运动特性的影响,由此所得到的一些普遍规律,对当今世界上普遍采用的钝头轴对称旋成体外形的载人飞船返回舱之气动外形设计、结构设计、舱载设备/乘员的安装、控制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