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篇 |
航天技术 | 46篇 |
航天 | 6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63.
结合某种返回式航天器水域回收用浮囊构型及高强度的性能要求,为了保证航天器完成飞行任务返回时着水后总体结构的完整性,文章重点研究一项水域回收用航天器浮囊制造技术。该技术以FL-131聚氨酯胶布为材料,制造工艺采用高频板式高温熔接。经25mm宽样条试验测试,材料样条抗拉强度达到2.56MPa,材料强度参数满足浮囊制造要求;运用中心辐射式布置裁剪线设计裁片保证材料成形精度,整囊充压到8k Pa,整体无褶皱,囊体表面各向尺寸精度偏差不大于1mm(每500mm),浮囊安全充压指标达到40k Pa,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和耐压性。在拟真工况下进行的地面出舱试验显示,浮囊可顺利实现充气、展开、出舱,无破损与漏气,验证了该种技术用于返回式航天器水域回收用浮囊制造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4.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1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2004年8月29日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太空按计划运行27天后,于北京时间9月25日7时55分成功返回地面。 相似文献
65.
自1992年以来,开始了我国新一代返回式卫星的发射。第一颗星于1992年8月9日发射升空,8月25日成功回收。第二颗星于1994年?月3日发射升空,7月18日成功回收。1996年10月20日又发射了第三颗星,11月4日回收,再次获得飞行试验的圆满成功。第三颗星于1994年11月确定主任务技术状态,1995年5月确定搭载技术状态。1995年10月完成星上设备齐套,1996年4月完成卫星总装,6月20日完成工厂电性能测试,7月2日完成整星振动试验。卫星于8月8日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飞行试验。 相似文献
66.
中国返回式卫星与空间科学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返回式卫星发展至今已有30 多年, 共发射了23 颗返回式卫星. 在多次返回式卫星任务中成功进行了大量的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 本文首先概要介绍了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发展情况、技术特点、在返回式卫星上进行的空间科学实验情况; 其次, 介绍了卫星平台对有效载荷可提供的环境条件、服务支持以及载荷设备研制与卫星技术流程之间的匹配关系和接口要求; 最后, 对卫星平台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7.
北京时间2004年9月27日16时0分,我国第20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相似文献
68.
文章概述了返回式卫星技术在世界各国发展的情况;介绍了中国返回式卫星发展历程及其取得的成就;总结了取得的科学技术成果及其在中国空间技术方面的贡献;最后面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出中国返回式卫星发展远景设想. 相似文献
69.
1 引言 到2006年为止,中国共进行了24次返回式卫星(FSW)的发射,其中发射成功23次,回收成功22次.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