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51篇 |
免费 | 607篇 |
国内免费 | 602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5367篇 |
航天技术 | 2182篇 |
综合类 | 792篇 |
航天 | 35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篇 |
2023年 | 176篇 |
2022年 | 186篇 |
2021年 | 210篇 |
2020年 | 241篇 |
2019年 | 209篇 |
2018年 | 121篇 |
2017年 | 176篇 |
2016年 | 239篇 |
2015年 | 262篇 |
2014年 | 454篇 |
2013年 | 449篇 |
2012年 | 665篇 |
2011年 | 741篇 |
2010年 | 568篇 |
2009年 | 687篇 |
2008年 | 715篇 |
2007年 | 512篇 |
2006年 | 542篇 |
2005年 | 546篇 |
2004年 | 533篇 |
2003年 | 483篇 |
2002年 | 316篇 |
2001年 | 340篇 |
2000年 | 301篇 |
1999年 | 183篇 |
1998年 | 225篇 |
1997年 | 275篇 |
1996年 | 227篇 |
1995年 | 225篇 |
1994年 | 200篇 |
1993年 | 184篇 |
1992年 | 139篇 |
1991年 | 142篇 |
1990年 | 139篇 |
1989年 | 136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众所周知,神舟七号飞船飞行任务由于将实施航天员出舱这一重大创新活动,以及乘坐3位航天员,飞船总体技术状态出现较大变化.而对于承担了神舟七号飞船上推进舱、电源分系统、推进分系统和遥控通信9个子系统等重要研制任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来说,技术状态也要随着任务的变化和总体的变更而变,随着飞行任务的不同要求和目标而变.这就需要他们以变应变,不断用技术创新和更严格的质量来满足"神七"飞行任务的要求. 相似文献
62.
63.
64.
65.
2008年4月10日,武汉与广州进行了高空接管的交接。异地高空管制区的接管.作为全国民航战略性空域结构调整和空域资源配置优化的重要措施.其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高空接管对于分解被接管单位不断增长的飞行流量的压力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接管的过程中。运行单位对于高空接管的得失和以后发展的方向.一直存在不同角度的探讨。全面分析和总结高空接管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66.
当前火星探测器环绕段的导航信息主要依赖地面深空探测网提供,基于光学成像的导航方式尚不能提供较高的导航精度。因此提出一种应用相对测量的探测器实现火星环绕段的自主导航。两颗编队飞行的探测器进行相对测量,观测信息为探测器之间的相对视线矢量(LOS)。同时利用主星的星敏感器确定星体在惯性空间的姿态,将观测信息转换至惯性系下获得简化的观测方程,使用扩展卡尔曼滤波器(EKF)对卫星的轨道进行确定。介绍了具体导航方案的实现方法和技术细节,使用粒子群优化方法(PSO)对模型设计的相关参数进行优化,导航精度得到明显提高。实现位置确定精度10 m,速度确定精度0.01 m/s。为设计最优的编队导航系统参数提供了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67.
闫增军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8,(1)
随着通航产业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已屡见不鲜。本文总结了在通航飞行过程中影响运行安全问题的各种因素,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提出了避免安全问题采取的措施和建议。为国家通航扩大发展机遇期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8.
本文导出探空火箭速度方向角(俯仰角)和方位角(偏航角)满足的一组微分方程,并在一些近似假定下分析了风对探空火箭飞行弹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69.
自转旋翼/机翼组合构型飞行器飞行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一种自转旋翼/机翼组合构型飞行器的飞行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和样例自转旋翼机的对比,分析了它的配平特性、稳定性及操纵响应方面的一些特点.研究表明通过自转旋翼和机翼的组合运用,本文研究的高速型旋翼机飞行速度显著提高,高速前飞时自转旋翼逐步卸载,其转速逐步下降到了低速前飞时的40%;该高速型旋翼机的浮沉模态在低速阶段不稳定,但周期和倍幅时间比较长,随着前飞速度的增加,各模态均趋于稳定;该高速型旋翼机的纵横向周期变距操纵响应略小于样例自转旋翼机,可以考虑增加襟副翼来改善. 相似文献
70.
针对空间碎片清理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航天器与空间碎片混合编队队形重构控制技术捕获碎片的方法。首先,分析了地/月—日系L2拉格朗日平动点附近的限制性三体环境,并建立了编队卫星相对运动动力学模型;其次,提出了以太阳光压力作为航天器与空间碎片编队队形重构的控制力,实现各从星接近空间碎片的目的;最后,设计了基于线性二次型的最优控制器,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控制从星到达期望的位置(空间碎片的位置),且太阳帆板的姿态变化在可控范围内,进而证明了该方案可以应用于复杂空间环境下的碎片清理任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