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1篇 |
免费 | 448篇 |
国内免费 | 122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196篇 |
航天技术 | 56篇 |
综合类 | 112篇 |
航天 | 1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49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46篇 |
2014年 | 68篇 |
2013年 | 71篇 |
2012年 | 61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55篇 |
2009年 | 65篇 |
2008年 | 72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51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正>2010年1月11日,在距离昌迪普尔城市不远的ITR靶场,印度成功完成Astra空空导弹的地面试验发射。印度将通过一系列试验发射,检验导弹所有系统(包括发动机和制导)的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62.
飞翼无人机3种保形进气口进气道气动与隐身综合特性对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飞翼布局无人机隐身与结构装载布置要求,保形设计了3种进气口形状的背负式S弯进气道,按照进口投影截面形状上、下底之比顺序排列,分别为三角形、梯形和矩形.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无人机内外流场耦合流动进行计算分析,且基于射线弹跳(SBR)法对进气道电磁散射特性进行仿真研究,获得了飞翼无人机3种进气道的气动与隐身综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①矩形进气道模型升阻和纵向力矩特性表现均最好;②3种 进气道模型按顺序排列总压恢复系数逐渐增大,畸变指数逐渐减小,进气道沿程气流也逐渐顺畅,矩形进气道模型进气道内流特性最优;③0°迎角下3种进气道模型雷达散射截面(RCS)均值基本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进气道终端开放时矩形进气道模型隐身性能最好,而终端短路时三角形进气道模型隐身效果更优异. 相似文献
63.
空空导弹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设计参数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使空空导弹在较宽的空域范围内获得优化的综合性能,提出了以导弹综合特性为目标函数来优化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设计参数的思路,以空空导弹在飞行高度分别为5,10km和15km的飞行距离和飞行速度的综合性能参数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设计参数优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了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设计参数的优化.优化的结果表明:当参数选择适当时,采用非壅塞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的空空导弹在较宽的工作包线内也能够具有优秀的飞行性能,在高度为5,10km和15km时,空空导弹的飞行距离分别达到了62.9,89.2km和133.1km,空空导弹的平均飞行速度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64.
针对马赫数可控的方转圆内收缩进气道设计了抽吸方案,并通过风洞试验和数值仿真手段研究了其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获得了进气道设计点的工作特性及自起动性能。试验结果验证了抽吸对提升内收缩进气道性能的有效性:在顶板下洗气流集中区域开槽减小了出口涡流区以及提高了抗反压能力,相对原型进气道,设计点(Ma=6.0)放气流量为0.99%的实际捕获流量时出口总压恢复系数提高了3.8%,临界反压从135倍来流静压提高到了150倍。此外,在顶板分离区开槽可以提高进气道的自起动能力,Ma=5.0,攻角AOA=4°时实现了自起动,此时放气流量为0.78%的进口捕获流量,起动后出口增压比和总压恢复系数分别为30.6和0.600。 相似文献
65.
双发进气道抽吸试验系统及流量高精度测量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常规进气道试验方法存在流量测量精度低、综合试验能力差等诸多问题,及无法满足不同类型进气道在不同工况下开展性能试验的需要的状况,建立了一套应用于TBCC等双发发动机进气道风洞试验的抽吸试验系统及流量高精度测量技术.系统采用文氏流量计测量方法,以提高进气道流量测量的精度;采用在流量计末端直接加装中压环形引射器抽吸进气道主气流的方法,以满足不同类型进气道在不同工况下对吸入流量的需求;通过设计两套独立的管道系统并分别进行流量的测量与控制,以满足双发进气道不同工况性能匹配和耦合试验的需求.通过风洞验证试验验证了流量计的测量效果和引射器的引射能力,通过风洞应用试验验证了试验系统对不同形式进气道的综合试验能力.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系统测量精度高,引射抽吸能力和综合试验能力强,能全面满足各类进气道风洞试验的需求. 相似文献
66.
为了分析评估某型歼击机无隔道进气道附面层的排除特性,设计搭建鼓包表面附面层压力梯度测量试验系统,进行了不同飞行高度、马赫数和姿态角等工况下的飞行试验。通过对飞行试验数据的整理、计算和对比分析同型号的缩比模型风洞试验结果,研究了无隔道进气道鼓包表面附面层排除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稳定平飞时,在亚音速范围内,随着飞行高度的增加,鼓包构型对附面层的排除效果增大,而在超音速范围内,变化规律相反;在接近马赫数1.8及以上飞行工况下,鼓包表面附面层的扫除能力有所减弱,附面层气流分离加速,进而会造成较大的进气压力损失和畸变。单纯迎角飞行有利于增强附面层的排除能力;而带侧滑角飞行时,附面层压力系数曲线的拐点沿鼓包中心线平行向“背风面”偏移,偏移量与侧滑角成正比,进气道鼓包表面“迎风面”附面层排除能力增大,而“背风面”受气流分离影响而减弱。 相似文献
67.
分别以常规低、高马赫数来流设计的固定几何二元混压式进气道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手段,探究了一种改进的外压缩波系配置方案。采用来流马赫数由低到高,外压缩激波依次封口的设计方法,提高了固定几何二元进气道的低马赫数性能。相比常规配波设计的进气道,来流马赫数2.15条件下的流量系数提高了0.07;来流马赫数2.15和2.4条件下,总压恢复提高近0.015。初步研究证明这种设计理念是合理的,该设计方案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68.
69.
70.
本文介绍了一种平面流动的快速欧拉方程解法。该方法将原参数非定常欧拉方程组重新组合成以广义称曼变量表示的欧拉方程组,再用二点二步迎风格式离散解。针对钝体流动,本文先建立了动网格下的方程,构造了动网格下的算法。提出了一种简单的激波处理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速度快,稳定性好,对初场不敏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