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航空   20篇
综合类   1篇
航天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采用TA15钛合金热轧薄板作为原材料,探究超薄中空四层结构的超塑成形/扩散连接工艺。首先通过高温拉伸试验对TA15钛合金的超塑变形行为进行研究,获得了超塑成形过程的应力–应变曲线。然后通过有限元软件对薄壁横向局部贯通四层纵筋结构的超塑成形过程进行模拟,对成形过程中壁厚减薄、应力分布等行为进行研究,为后续超塑成形/扩散连接试验提供有效指导。最终成功制备了芯板直立筋良好、三角区宽度仅0.9 mm的超薄中空四层结构,其中面板最大减薄率为18.6%,芯板最大减薄率为55.1%,芯板与面板之间扩散连接区域的焊合率为92.1%~98.5%。TA15钛合金板材的原始显微组织晶粒细小破碎且呈等轴状,平均晶粒尺寸小于5μm,经长时间的超塑变形与热暴露后晶粒显著长大。  相似文献   
12.
针对超薄结构叶片整体叶轮在制造过程中叶片产生较大的变形和切削振动,使用非均匀余量加工工艺方案,减小叶片变形提高加工质量。分析了集中载荷对薄壁结构和加厚结构变形的影响,对生产中的叶轮叶片进行非均匀余量加工工艺设计,依据优化后的工艺对叶轮进行刀具轨迹规划并进行加工试验,结果显示该工艺优化策略能有效减小超薄叶片的铣削振动和铣削变形,最大误差优化率为54.47%,平均误差优化率为52.57%,对类似高度与平均厚度比值较大且叶片扭转曲率较大的复杂零件的实际加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某飞行器风道零件为例 ,对超长超薄铝合金直壁异形件的加工进行了工艺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 ,对 4种规格 8件风道零件进行了工艺过程设计和实际加工 ,产品完全符合图纸要求。据此对该类零件的加工得出了几点具有实用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某型飞机机体结构蒙皮零件大量采用厚度为δ0.5~0.6mm的超薄铝合金材料。本文从该机型研制到批生产,对蒙皮构件超薄材料的成形加工、材料的热处理、铆接装配、材料及零件的搬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材料的成形工艺技术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一些探讨性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李建 《红旗技术》2005,(3):14-16
分析了厚度小于1mm高温合金冷轧板材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和试制加工。为了保证零件平行度和花边、孔位王度,必须控制零件翘曲,解决零件刚性极差的加工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可展开光学系统是实现特大口径光学遥感器的技术途径之一.可展开光学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主镜分块、收拢发射、入轨展开,并且主镜超轻量化.文章主要介绍了实现可展开光学系统主镜的两种方法(超轻分块镜和超轻超薄分块镜),并对两者的实现难易程度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航天器工程》2009,18(2):78-78
2009年2月5日,据《科技日报》报道,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与天文学院的安德烈·格伊姆教授和科斯特雅·诺沃塞洛夫博士,用纯净的石墨烯和氢制备出了一种具有绝缘性能的二维晶体石墨烯衍生物——石墨烷。该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制备出其他基于石墨烯的超薄材料,这些新型超薄材料具有不同导电性能。这表明,石墨烯可被修改成新的材料以微调其电子性能,这为其带来了更多应用的可能性,也为未来电子设备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真正多功能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19.
超薄聚酰亚胺薄膜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制备工艺、应用进展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综述超薄型聚酰亚胺薄膜近年来基础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情况,着重介绍了超薄型聚酰亚胺薄膜在空间以及微电子领域的应用。最后,结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在超薄型聚酰亚胺薄膜领域内的研究进展,对发展我国的超薄型聚酰亚胺薄膜产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超薄翼型上液压系统布置的设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薄翼型飞机后梁空间狭小,无法为液压管路系统提供足够的空间。分别从液压系统泄漏、液压油介质的腐蚀性、穿燃油箱的密封性、对燃油箱温度的影响以及对液压能源系统本身的影响等设计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将部分液压管路布置在燃油箱内的方案。试验证明此设计方案能满足系统要求和适航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