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1篇
航空   57篇
航天技术   376篇
综合类   6篇
航天   13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大气行星波对LF和VLF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采用最大熵谱估计方法,对1985-1987年三个冬天,在东半球(20°S—65°N、13°E—141°E)白天观测的LF和VLF电波相位、幅度、卫星观测的Ly-α射线通量及高纬上空的行星波活动等大量资料,进行了熵谱分析。观测及分析结果表明:(1)LF和VLF电波的相位具有2—2.2天、3—4天、6—12天、12—20天、20—32天周期范围的行星尺度扰动.Ly-α射线辐射通量主要具有20—32天周期范围内的波动.(2)发现在中纬地区冬天观测的LF电波幅度大的扰动与高纬60°N上空观测的行星波H_1的变化规律非常一致. 波形结构的主要峰和谷几乎完全对应,仅在时间上前者约滞后3—4天.计算给出两者的相关系数在0.65—0.85之间.根据观测事实和谱分析结果对比,作者认为LF和VLF电波相位、幅度周期在20天以上的扰动主要受太阳Ly-α辐射通量变化的控制.冬天其周期在2—20天范围内的扰动,主要受来自对流层和下平流层中激发的大气行星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
63.
"隼鸟"(Hayabusa)探测器[见图1,以前被称为缪斯-C(MUSES-C)],于2003年5月9日,从日本九州的鹿儿岛航天中心由一枚固体燃料M-5型火箭发射升空,开始了它探访"糸川"(Itokawa)小行星的漫漫征程."隼鸟"质量为485.9kg(包括燃料),采用三轴控制方式,配备了氙离子发动机,用了2年零4个月的时间飞到"糸川"小行星的轨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希望它成为世界上第1个"往返"型小行星探测器.按照原计划,这项耗资1亿美元的任务是追踪"糸川"小行星,采集其上的岩石样本,并于2007年6月着陆于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区,完成它长达4年的旅程.  相似文献   
64.
65.
庚晋 《飞碟探索》2003,(3):25-25
从现存的记录片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人类登上月球的第一个脚印。其实,在登月舱登陆时为减速而喷出的气体早就把厚厚的月球尘埃吹干净了。为了安全,宇航员是在登月舱着陆一两个小时才走出舱门的,那时被吹起的尘埃已经落下。2002年9月7日,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官员宣布,该馆收藏的四粒月球尘埃在展览中被盗。这些半径只有0.1厘米的尘埃被放在一个硬币状的透明胶囊里,外面还有不锈钢圆柱保护,圆柱顶部开有玻璃窗,供参观者欣赏。案发当天,博物馆职员发现有人砸碎了圆柱顶部的玻璃,偷走了放在其中的月球尘埃。这些月球尘埃是1969年“阿波罗11…  相似文献   
66.
我们的太阳系是一颗恒星和多颗行星组成的行星系统。一直以来,人类一直致力于寻找类似太阳系这样的行星系统,以期发现地外生命。自1995年10月6日两位瑞士天文学家首次在恒星飞马座51附近发现1颗行星环绕其旋转以来,天文学家已在银河系中20多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周围发现了行星。但遗憾的是,所发现的这些行星大多是单独的。  相似文献   
67.
太阳活动与空间坏境紧密相关,大耀斑会引起空间环境的剧烈扰动.太阳活动预报便成空间环境预报的基本依据.太阳预报水平长期以来提高缓慢,太阳物理学家皆有共识,寄希望于物理预报的进展,但举步维艰.近来,“太阳活动的行星潮汐效应”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1)[1,2],引潮力可以触发耀斑,从而,利用这类效应发展物理预报技术,呈现良好前景.“太阳耀斑发生率按行星引潮力的分布”已有几个具体结果,表面看来,其间似乎有出人需予澄清.1972年,董土仑和林柏森发现1958-1968年94个质子耀斑的发生率在其目面经度处(活动经度上)技引潮力…  相似文献   
68.
行星保护是每一个开展深空探测活动的国家都应遵守的国际化行为。基于我国深空探测任务中行星保护相关的微生物控制需求,文章首先分析了深空探测器在AIT(总装、集成和测试)阶段负载的微生物主要种类和来源,之后综述NASA和ESA采用的干热灭菌(DHMR)、气相过氧化氢(VHP)等微生物灭菌技术在行星保护任务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最后对加快微生物灭菌技术研究以支持我国未来的行星探测任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9.
针对行星着陆自主导航中图像处理计算负担重的问题,分析了序列图像自主导航的可观测性,并提出了一种观测时序规划方法。通过可观测性分析得到了在未知环境中使状态可观测的最少观测次数,这是切换观测陆标的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所构建的深度估计误差模型获得最佳观测间隔时间,从而自适应地规划观测时序,减少图像处理次数。仿真结果验证了可观测性分析的正确性,以及提出的观测时序规划方法的有效性,相比每个采样时刻均观测陆标,在不明显影响导航精度的条件下减少陆标观测次数45.9%,有效降低序列图像在线处理的计算负担,大幅提升未知环境中行星着陆器基于序列图像的自主导航能力。  相似文献   
70.
46 magnetosheath crossing events from the two years (2001.2-2003.1) of Cluster magnetic field measurements are identified and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s of the magnetic field fluctuations in the regions of undisturbed solar wind, foreshock, magnetosheath.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indicate the properties of the plasma turbulence in the magnetosheath are strongly controlled by IMF orienta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bow shock normal. The amplitude of the magnetic field magnitude and direction variations behind quasi-parallel bow shock are larger than those behind quasi-perpendicular bow shock. Almost purely compressional waves are found in quasi-perpendicular magnetoshea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