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0篇
航空   41篇
航天技术   629篇
航天   110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卫星在几百千米的太空可以拍摄到清晰的地面图片,而国际空间站里的航天员在休闲时间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用“大炮”拍摄地球家园的壮丽景色。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航天员的镜头从太空来尽情观赏我们多姿多彩的家园美景。  相似文献   
992.
<正>在嫦娥三号落月成功的喜悦与长征四号乙发射失利的遗憾中,中国航天告别2013年,迎来2014年。回首2013,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载人航天工程再次奏凯。2013年6月11日,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乘神舟十号飞船升空,执行我国第二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其间,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组合体联合飞行12天,完成三次交会、两次对接、一次绕飞,王亚平进行了太空授课,在轨飞行15天后,三名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这是神舟载人飞船首次执行应用任务,是神舟飞船从研制飞行试验型过渡到实用型的飞跃,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了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探月工程又迈新步。肩负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二步任务,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并开始执行科学探测任务。嫦娥三号任务攻克的关键技术多、技术跨度大、实施风险高,创造并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  相似文献   
993.
乔兵  陈卓鹏 《宇航学报》2014,35(4):474-480
针对月球或火星登陆航天员在地面进行低重力步行模拟训练的需要,提出一种采用被动重力平衡技术的外骨骼机器人系统。该系统由一台跑步机和一套可穿戴的被动机械外骨骼组成,通过将人体各主要部件的重力按比例分布转嫁到外骨骼上来达到低重力模拟效果,因此其不但可以平衡任意比例(0%-100%)的人体重力,而且可以使受训者感受到各主要关节失去相同比例重力载荷的效果,从而达到逼真模拟低重力步行。由于系统完全被动,无需施加主动关节控制力矩,同时也不用进行关节运动的离线或在线精确规划,从而避免了复杂的关节控制器及其稳定性设计和分析。动力学仿真结果表明,该外骨骼机器人系统能够逼真地模拟出不同重力条件下的步行效果。  相似文献   
994.
吴国兴 《航天》2014,(9):34-39
本刊在今年第6期和第8期介绍了把小行星作为武器的威力,本文介绍了美国小行星任务的三个阶段以及每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关键技术。重点分析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中美国航宇局(NASA)没有公开说明的部分,即第二阶段的月球远程逆行轨道和第三阶段中航天员的作用和任务。作者认为:月球远程逆行轨道与小行星重定向没有明显关系,该轨道主要是用来部署小行星太空武器,它是小行星武器的理想轨道;在第三阶段中用自动化装置或机器人即可完成在小行星上采集样品,完全不需要航天员,航天员到上面的真正目的是完成小行星的武器化改装,即将自然小行星改装成真正的太空武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相似文献   
995.
沈羡云 《航天》2014,(11):28-31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人类已经登上了月球,12名美国阿波罗航天员在月球上生活几天后,安全地返回地面。21世纪,人类的外太空探测目标已经不局限于月球,而是瞄向更远的火星。移民火星,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相似文献   
996.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航天梦和海洋梦都是中国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员飞往太空,绽放了飞天梦的光辉,潜航员遨游海底,开启了探索深海奥秘的大门。航天员和潜航员都要面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环境,这也成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与深潜事业牵手的纽带。  相似文献   
997.
998.
本文评价了美国航天员79次航天飞行任务后药物应用情况,材料来自航天员用药报告。219个记录来自于单人飞行记录,94%包括了飞行中服用某些药物情况,其中47%用于空间运动病,45%用于睡眠障碍,依次为头痛、背痛及鼻窦充血。应用方式通常为口服,依次为鼻内应用、肌肉注射、直肠给药。空间运动病用药多在飞行中前两天,疼痛用药常在前4天,应用于睡眠障碍及窦充血均持续了9天飞行期。全部用药的85%未报告副作用,  相似文献   
999.
航天“血淤症”及其防护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实验结果及国外有关资料证明,失重或模拟失重时人和动物血循环系统的紊乱和中医“血淤症”时的变化十分相似,提出我国“活血化淤”中药有可能成为防止失重血循环紊乱的一种有效药物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00.
想象一下,如果你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封闭空间内,脱离自己的生活,没有家人和朋友,你能够坚持多久而且不至于精神崩溃?一天、一周还是一个月?很明显,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在距地球几百千米以上的太空,在完全失重的条件下,航天员却是长期这样生活着。这种生活使他们的心理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面临哪些挑战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生活在地球上,人们时刻感受着重力的作用,身体上是踏实的感觉。在短暂的太空飞行中,很多航天员对于失重还是感觉很新鲜,但若是长时间的太空生活,微重力就会带来不适。心理学家最需要了解的是在失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