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0篇
航空   41篇
航天技术   629篇
航天   110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令飞 《航天员》2012,(2):25-27
去年,国际空间站参与国决定将其运行寿命由2015年延长到2020年。投入近千亿资金之后,美、俄、欧、加拿大、日本等成员国(组织)都在努力拓展其应用,让国际空间站能“物有所值”,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国际空间站作为教育平台的开发。其实,早在国际空间站建造初期,驻守其间的航天员就意识到了太空生活、微重力环境下的种种奇妙现象对于学生的巨大吸引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  相似文献   
212.
《航天器工程》2012,21(3):40-40
据NASA网站2012年4月27日消息,NASA的仿人机器人航天员-2(Robonaut-2)近日成功搭载到“国际空间站”上了。这个机器人具有像人手一样灵活的机器手,它可使用人的工具,帮助宇航员做一些简单、重复或有潜在危险的工作。  相似文献   
213.
举世瞩目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入预定轨道,在太空等待与神舟九号飞船交会对接的那一刻。在为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付出心血和汗水的研制队伍中,有一个"特别"的群体——研制天宫一号年轻的总体设计博士团队。这个团队诞生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载人航天器总体研究室,19名博士都是"70后"和"80后",其中6人是近两三年与天宫一号结缘的。走近这个博士团队,能够感受到他们充满多彩梦幻和追求现实的内心世界。受航天精神传承的航天年轻一代,正以只争朝夕的劲头,为载人航天工程奉献着青春的力量。  相似文献   
214.
为解决长期在失重环境下生活和工作的航天员的康复训练问题,针对现有的航天员训练设备功能单一、训练效果不理想的现状,研制了多模式柔索驱动航天员训练机器人。基于模块化、可重构的机器人构型,通过机器人模拟重力环境的负载特征,把相应的载荷施加到人体上,实现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进行跑步、卧推和负重深蹲等体育训练,帮助航天员减轻或者克服空间适应综合征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机器人双闭环力控制策略,人机跑步训练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制的多模式航天员训练机器人构型合理,控制策略有效,可以辅助在失重环境下生活和工作的航天员开展体育训练。  相似文献   
215.
<正>登陆火星是人类继成功登月之后未来宇宙探索与开发的又一个极具风险却又十分诱人的宏伟目标。然而,红色星球距离地球如此遥远,航天员需要在狭小封闭的飞船中"囚禁"36个月,以完成史无前例的漫长旅程,这将是一次难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216.
温燕 《太空探索》2010,(7):42-45
美国多如牛毛的会议中,最为出彩的当属美国国家航天大会。  相似文献   
217.
《航天》2010,(6):5-5
5月11日,游客期待已久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手套样品终于在上海世博会太空家园馆隆重登场,揭开了神秘面纱。这两只手套在外形、结构上与“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出舱戴过的手套一模一样,是翟志刚使用过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手套的初样产品。  相似文献   
218.
《航天员》2010,(4):8-8
据NASA网站7月13日报道,在今年夏天,NASA已经为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筛选出了由7所学校的学生设计出的9项学生实验。  相似文献   
219.
《航天员》2010,(4):73-73
从“神舟飞天”到“嫦娥奔月”,中国航天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极大地激发了国人对航天的热情。今年年底之前.中国将要发射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二号”.更让国人的航天热情空前高涨。  相似文献   
220.
长期航天计划包括建立月球基地、火星以及更远星球的探索。这些长期任务要求食品系统提供丰富的食品以满足不同任务的需要。本文介绍了未来航天员的食品系统组成:从地球带来的储备食品;混合型食品系统,即从地球带来的占主导地位的储备食品和半成品;利用化学、物理和生物的方法,对飞船中产生的各种废物进行加工处理,生成再生食品系统。希望对长期太空飞行食品系统的建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