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0篇 |
免费 | 176篇 |
国内免费 | 106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626篇 |
航天技术 | 157篇 |
综合类 | 140篇 |
航天 | 27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65篇 |
2021年 | 64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59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48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41篇 |
2012年 | 38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58篇 |
2006年 | 47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3.
介绍特高温92%Al_2O_3陶瓷-金属化共烧结技术,详细讨论92%Al_2O_3的组成特性、金属化配方设计和92%Al_2O_3陶瓷-金属化共烧结工艺。分析了陶瓷金属化烧结机理,建立了物理模型,并成功地应用于陶瓷器件的研制。 相似文献
104.
105.
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中大量使用磁锁式双稳态自锁阀,其响应特性是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推进系统的精确控制。由于自锁阀一般采用双线圈控制,两驱动线圈间存在互感现象,响应特性的设计计算与电磁阀有明显区别,有必要对自锁阀的响应特性进行理论分析研究。根据磁锁式双稳态自锁阀工作原理及特点,建立控制电路和磁路等效模型,基于电磁感应定律推导出模型对应的电压平衡方程和力平衡方程,求解得出了自锁阀响应特性简化理论计算公式。公式解释了自锁阀在控制释放回路中感应电流会延长响应时间、增加电流比的原理,明确了自锁阀的动作裕度不会因电流比变化而受到影响的特点。根据推导出的简化理论公式对阀门产品响应特性进行仿真计算,计算结果和产品实际测试数据基本吻合。由简化理论公式研究表明:如自锁阀控制线圈回路中有感应电流,感应电流越大则自锁阀响应时间越长、自锁阀开启或关闭电流比越大,但自锁阀克服外力动作的能力不会因为感应电流存在而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06.
107.
低地球轨道原子氧与航天器表面材料相互作用,可导致材料因氧化剥蚀而发生性能衰退。文章针对空间机械臂用某型长寿命自浮动电连接器,采用自主编写的计算软件,结合地面模拟试验获得的材料剥蚀率数据,对原子氧侵蚀效应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可直观显示电连接器表面各部分所受原子氧侵蚀的厚度分布。地面试验验证表明,经注量为7.83×1022 cm-2的原子氧辐照后,电连接器室温下绝缘电阻大于1×105 GΩ,满足技术要求。研究结果可为空间站用电连接器的设计和寿命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单向阀三维动态流场稳定性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单向阀自激振动机理进行研究,采用线性分析方法提出了单向阀的临界稳定曲线。应用泵阀仿真软件PumpLinx的动网格技术,开展了单向阀三维动态流场仿真分析,数值研究了不同工作压力、不同质量流量条件下的单向阀动态稳定特性。结果表明:在某一工作压力条件下,小流量时单向阀工作不稳定,会形成周期性的阀门颤振,随着质量流量增大,单向阀动态稳定性增强;当质量流量足够大时,单向阀工作稳定,单向阀保持稳定开度工作;质量流量一定时,工作压力降低,单向阀动态稳定性增强。单向阀三维动态流场仿真结果与线性稳定性结论相一致,从三维动态流场角度验证了单向阀自激振动机理及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9.
灵敏度温度自补偿薄膜压力传感器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溅射薄膜压力传感器具有长期稳定性好、耐高温等优点,但是由于受弹性体材料自身特性的影响,传感器的灵敏度温度误差大,大约在1.5×10-4~2×10-4/F.S℃,是导致传感器测量误差大的原因之一。在弹性体上设计加工灵敏度温度补偿电阻,使应变电阻和灵敏度温度误差补偿电阻可以在同一时间感受温度,比在后续电路上进行温度补偿,温度响应快。对灵敏度温度自补偿压力敏感元件进行设计与研制。实测结果表明,采用灵敏度温度自补偿工艺技术的敏感元件,灵敏度温度误差较小,可以控制在0.25×10-4/F.S℃以下,传感器的温度性能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