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23篇 |
免费 | 4219篇 |
国内免费 | 404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2113篇 |
航天技术 | 510篇 |
综合类 | 515篇 |
航天 | 29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7篇 |
2023年 | 426篇 |
2022年 | 507篇 |
2021年 | 532篇 |
2020年 | 473篇 |
2019年 | 497篇 |
2018年 | 271篇 |
2017年 | 418篇 |
2016年 | 457篇 |
2015年 | 422篇 |
2014年 | 584篇 |
2013年 | 612篇 |
2012年 | 772篇 |
2011年 | 703篇 |
2010年 | 551篇 |
2009年 | 663篇 |
2008年 | 654篇 |
2007年 | 558篇 |
2006年 | 456篇 |
2005年 | 474篇 |
2004年 | 432篇 |
2003年 | 441篇 |
2002年 | 384篇 |
2001年 | 349篇 |
2000年 | 372篇 |
1999年 | 366篇 |
1998年 | 311篇 |
1997年 | 395篇 |
1996年 | 354篇 |
1995年 | 393篇 |
1994年 | 305篇 |
1993年 | 257篇 |
1992年 | 260篇 |
1991年 | 225篇 |
1990年 | 223篇 |
1989年 | 246篇 |
1988年 | 101篇 |
1987年 | 103篇 |
1986年 | 50篇 |
1985年 | 33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8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涡扇发动机燃烧室部件故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压涡轮导向叶片烧蚀现象,分析了燃烧室非正好工作导致的故障,找出了故障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火焰后移判断、控制起动超温等排除燃烧室故障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92.
本文概述了航空推进系统控制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理论内容,并从控制理论到控制器的发展。对其进行了综述。最后分析与展望了航空推进系统控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93.
超燃燃烧室一维流场分析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公开发表的用于超声速燃烧流场分析的几种一维模型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实验静压数据的一维模型,若不借助必要的流场测量数据或分析结果,或借助于经验性的处理方法,单靠一维假设,无法获得较为完整的一维流场分析结果。改进后的一维模型降低了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对一般情况的适应能力。用编制的计算程序SSC-2对两组典型的超燃燃烧室壁面静压实验数据进行了演算,取得了燃烧室出口总压恢复系数的计算值与测量值基本一致的好结果。 相似文献
894.
对连续纤维增强和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为制备SiC质点弥散分布的Ti-6Al-4V复合粉末采用了机械合金化工艺技术。用XRD和SEM研究了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粉末形貌、粒度和晶体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895.
界面黏接应力是SRM(固体火箭发动机)药柱结构完整性重要方面,也是健康监测的重要参数。为实现对黏接应力实时在线监测,设计了一种聚合物封装的FBG(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将其埋入HTPB(hydroxyl-terminated polybutadiene)推进剂/衬层界面黏接试件中。通过对试件在受到拉应力作用下FBG传感器反射光谱的模拟和应力响应测试试验研究了FBG传感器对应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FBG传感器中心波长随着试件的拉应力增大而减小,线性度较好,且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试件黏接性能测试试验中,FBG传感器性能保持完好,黏接试件强度满足技术指标,验证了传感器封装和埋入方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96.
叶片丢失后发动机整机响应模拟试验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依据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结构设计了叶片丢失试验台,开展了一系列模拟叶片丢失试验,并采用显式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了发动机叶片丢失后整机结构响应与载荷传递规律。结果表明:丢失叶片与机匣存在叶尖与叶身两次撞击,对应的加速度曲线存在两个响应峰值;转子转速越高,加速度响应幅值越大。叶片飞断后转子不平衡载荷传递路径为前轴承支承-中轴承支承-中介支板-机匣结构;叶片撞击机匣导致的冲击载荷则由风扇机匣向后传递,最终传给吊装结构;发动机承受的载荷是由不平衡和冲击影响耦合得到,其中冲击载荷为主要部分。该研究为掌握真实发动机叶片丢失下整机响应规律提供了试验模拟方法与数值仿真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897.
为提高两级脉冲爆震发动机工作的可靠性,探寻强化凹面腔内激波聚焦起爆爆震波的方法,通过数值模拟,采用氢气作为燃料、空气作为氧化剂,探讨了3种凹面腔气流出口型面及出口面积对激波聚焦起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垂直出口壁面有助于提高凹面腔内的激波聚焦起爆压力和温度,使起爆时刻提前,随着出口面积的减小,激波聚焦峰值压力有较大的提高;但效果不如垂直壁面,随着倾斜壁面出口面积减小,起爆点的压力和温度只有小幅度增加,起爆时刻基本无变化;采用弧形出口壁面,不能对向凹面腔底部传播的激波产生反射强化作用,不能有效起爆爆震波。对比3种出口壁面型面,垂直壁面能更有利于凹面腔内的能量聚集,强化激波聚焦起爆爆震波。 相似文献
898.
为深入了解真实航空发动机内燃烧流场,采用动态亚网格模型结合单步快速化学反应(FC)、火焰面(FLM)及反应进度变量(FPV)等三种燃烧模型对径向两级反向旋流燃烧室单头部构型进行了大涡模拟。为避免模型简化误差,对燃烧室包括全部气膜冷却孔在内的精细结构进行了完全仿真。在已达到统计定常状态的冷态流场基础上首先模拟了燃料喷注和掺混过程,约2.6ms后燃料到达真实的点火位置,随后采用FPV模型在半径3mm的球形区域数值模拟了点火,展示了在主燃孔横向射流作用下初始火焰沿化学恰当比混合分数等值线传播并充满整个火焰筒的发展过程,结果显示火焰到达燃烧室出口的耗时约为6~7ms。不同模型算法预测的平均温度场与CARS测量结果作了对比,LES-FPV,RANS-FPV,LES-FLM以及参考文献中RANS-FLM计算平均误差分别为3.47%,4.17%,7.76%和11.22%,表明LES改进了模拟精度,且FPV模型显著优于FLM模型。RANS-FPV预测的出口存在严重热斑,导致其给出的出口温度分布因子(OTDF)及最大径向温度分布因子(RTDF)值分别达到0.593和0.313;LES-FPV结果均匀性最好,其预测值分别为0.284和0.193。 相似文献
899.
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