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5篇
航空   103篇
航天技术   43篇
综合类   5篇
航天   2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当前国内外低轨通信互联网星座发展迅猛,面向卫通天线跨星跨波束快速切换、低剖面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Ka频段层叠式缝隙耦合双圆极化发射相控阵天线。基于多层PCB叠层瓦式架构,将天线层、电源与控制层、功分网络层和芯片层一体化集成。基于“双线极化天线+移相控制”设计实现左右旋圆极化及其极化切换,采用子阵相位旋转排布实现天线整阵二次圆极化。测试结果表明:天线工作频段为27.5~31GHz,29.2GHz处法向等效各向同性辐射功率值为16.5dBW,可实现±60°扫描,法向轴比<2dB,左右旋圆极化可切换,天线子阵厚度3mm。相比传统砖式相控阵天线,大幅降低了剖面和重量,对卫通天线低剖面、波束快速切换等具有重要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362.
介绍了一种高增益、高效率的星载毫米波合成孔径雷达(SAR)有源相控天线阵的设计。天线单元采用了窄边开缝的波导缝隙天线,辐射缝隙与波导宽边垂直,天线具有效率高、匹配良好的特点。在方位向,波导缝隙天线组成直线阵,直线阵内采用折叠的波导功分器降低了直线阵的剖面高度。在距离向,波导缝隙直线阵紧密排布,形成一维相扫阵列。定标网络及馈电网络均采用波导形式并集成于天线阵列背面,其中,定标网络通过定向耦合器改善了定标通道的一致性及带内起伏特性,馈电网络通过魔T结构改善各有源通道间的隔离度。以距离向84个直线阵为一个子阵列,最终设计的天线全阵在方位向共包含8个子阵列,总体尺寸是595.8λ0×56λ0(λ0是中心频率在自由空间中的波长)。实测天线带内最高增益为54.37 dBi,辐射效率65.2%。天线阵列具有高增益、高效率的优点,同时结构简洁紧凑,适用于星载毫米波SAR系统。  相似文献   
363.
卫星通信网络与地面移动通信网络融合,可提供低时延、广覆盖的泛在接入服务。相控阵天线作为星地传输端到端信息获取的射频前端,具有剖面低、波束成形灵活、多维参数捷变等优点,但也面临降低成本及功耗、增加宽带传输能力、提高宽角扫描性能等方面的挑战。与现有相关综述关注相控阵天线设计流程及制造工艺不同,对相控阵天线在星地融合网络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首先,阐述相控阵天线的不同架构和特点。其次,总结应对挑战的若干关键技术,包括波束凝视、高精度波束指向、低成本、多波束等。最后,展望在分布式星群组网、高频段演进和通信感知融合等场景中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64.
有源相控阵天线的小型化、高集成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散热挑战,天线阵面的高热功耗和高热流密度已成为制约天线电性能的瓶颈。文章对国内外公开报道的相控阵天线冷却技术研究进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综述,总结相控阵天线常用冷却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并对相控阵天线冷却方法的选择进行分析,以期为相控阵天线热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5.
现有的技术较难满足星载多波束相控阵天线射频前端的通道间距,已有的研究工作大量集中在提高射频电路和芯片的集成度,提出采用稀疏布阵的方式来增加天线单元的平均间距,从而缓解现有技术条件下的高密度集成难题。设计了Ka频段八波束相控阵天线的稀疏布阵阵面,首先采用遗传算法优化设计64元稀疏子阵,子阵增益在±60°扫描范围内大于18.6 dB,该子阵沿4个象限镜像对称,便于高效设计将不规则分布的天线单元端口与规则排布的R组件端口进行互连的带状线转接板,然后随机旋转、平移36个子阵拼接成全阵,在一定程度上打乱子阵分布均匀性,以起到栅瓣抑制的作用。该方法具有简单、高效、快捷的优点,稀疏阵列的设计结果基本能满足工程应用需求,适用于星载多波束相控阵。  相似文献   
366.
电大尺寸平面数字相控阵通道校准测试对暗室规模和质量要求极高,扫描架探针移动速度受限导致通道校准的暗室测试时间长达数小时,且长时间测试引起的温度变化会造成通道相位漂移从而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外场通道校准测试方法,整个阵面中所有通道单次校准测试仅需几分钟,可有效解决由于长时间测试引起的温度变化进而造成的通道相位漂移问题,并通过引入基准通道来解决外场通道校准测试中存在的收发不同源问题。测试方法可有效缩短电大尺寸平面数字相控阵的通道校准时间,提高测试准确性,降低天线测试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和暗室硬件建造成本。最后,通过某Ka频段电大尺寸平面数字相控阵测控系统的外场测试,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367.
陈汀  陈国忠  陈筠力 《上海航天》2023,40(4):146-151
星载平面相控阵天线的相位中心是影响卫星成像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针对平面相控阵天线的相位中心在卫星上的位姿标定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标定平面相控阵天线相位中心位姿的方法。首先,建立了平面相控阵天线相位中心相对卫星主基准位姿传递的数学模型;其次,采用暗室测量系统对平面相控阵天线相位中心进行了标定,测得天线本体坐标系下的天线相位中心位置;最后,利用激光跟踪仪和经纬仪精测系统测出了天线相对卫星基准的位姿矩阵。基于本文提出的数学模型,获取了平面相控阵天线相位中心在卫星基准坐标系下的位置与姿态数据;同时,通过试验验证了平面相控阵天线紧固件的拧紧力矩,其对平面相控阵天线相位中心的影响可忽略。该方法对后续确定搭载平面相控阵天线的卫星相位中心工程验证,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68.
随着5G通信、卫星通信、物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于相控阵天线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要求其具有带宽更宽、成本更低、指标更优、尺寸更小等特点。为了满足移动卫星通信的需求,针对相控阵天线的技术指标要求,设计了一款工作于Ka频段的液晶相控阵天线。通过研究液晶相控阵天线系统的整体架构,对其各个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和选型,包括天线阵列规模大小评估,移相器、辐射器、馈电网络、偏置网络、波控电路等功能部件的选型,研究基于液晶移相技术的小型化相控阵天线及波束控制电路,最终完成天线设计与仿真,并完成原理样机的研制和测试。对关键技术指标进行论证,天线各项指标可满足Ka频段移动卫星通信的相关技术需求。相较于传统卫星终端,该液晶相控阵天线具备批量生产、体积小、通信位置灵活等特点,适用于各种安装平台,更符合现代化通信的需求,为军/民用移动卫星通信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天线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69.
人类生产力发展已经进入算力时期,计算能力将成为这个时期的新型生产力。未来大量分散化的算力、存储等资源分布在空间信息网络中,需要对其进行整合拉通,为业务提供便捷的按需使用。首先从下一代空间科学任务出发,阐述了未来空间分散计算实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从空间信息网络和地面信息网络两个维度对国内外典型的分散计算项目和框架进行了系统调研。在此基础上,从云环境构建、云-边中间件以及边环境构建3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空间分散计算模拟验证系统的构建思路与方法,并进行了试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虚拟化计算单元的动态部署与更新,且能够实现高效的舰船目标检测。相比于单星检测而言,系统通过多星联合的方式能够将检测效率提升45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