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82篇 |
免费 | 414篇 |
国内免费 | 238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208篇 |
航天技术 | 242篇 |
综合类 | 171篇 |
航天 | 5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7篇 |
2023年 | 86篇 |
2022年 | 78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67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81篇 |
2016年 | 89篇 |
2015年 | 78篇 |
2014年 | 101篇 |
2013年 | 93篇 |
2012年 | 104篇 |
2011年 | 92篇 |
2010年 | 76篇 |
2009年 | 86篇 |
2008年 | 88篇 |
2007年 | 80篇 |
2006年 | 61篇 |
2005年 | 78篇 |
2004年 | 50篇 |
2003年 | 50篇 |
2002年 | 51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71.
为改善某运输机着陆襟翼构型失速急剧滚转问题,采用数值计算和风洞实验方法优选了机翼失速条的外形参数,并对气动力和流场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以失速条高度H和安装位置距离前缘的长度S为设计变量,采用求解RANS方程的方法研究了失速条对着陆构型翼型二维特性的影响,表明S越小(即越靠近上翼面)失速迎角提前越多,H增大也能使失速迎角提前但敏感性小于S。失速条后方产生了分离气泡且随迎角增加而逐渐增大增长,在破裂后导致翼型失速提前,使升力线出现圆弧形的失速特征。设计了4种失速条在机翼上的平面布局方案,通过缩比模型风洞实验验证表明:40%半展长处展向长度2m,S=0的失速条使升力线由急剧失速变为平顶型失速并消除了失速后的不对称滚转力矩,将此失速条展长缩小一半的2种方案也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失速形态,15%半展长处失速条对失速特性无明显改善,主要原因是气流分离从约40%半展长处开始发生,失速条安装在这一展向位置时才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672.
673.
在强相关或相干信号源环境下,基于子空间分解的高分辨方法无法准确估计信号到达角,而许多传统的解相干方法,如空间平滑法等,会减少阵列的有效孔径,且只适用于具有移不变性的阵列结构。针对相干信源DOA估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投影矩阵搜索的DOA估计算法。首先根据阵列流型构造噪声子空间的投影矩阵,并将阵列接收信号投影到噪声子空间;然后通过遍历搜索所有可能的投影矩阵获得空间谱,进而得到相干源的DOA估计。该算法能有效进行相干信源DOA估计,与传统的相干源DOA估计方法相比,该算法不会减小阵列的有效孔径,且适用于任意阵列结构,并具有良好的估计精度和超分辨能力,但计算复杂度较高。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比较了该算法与传统算法的性能。 相似文献
674.
675.
676.
随着信息时代各行各业效率的提升,传统的人工驾驶交通系统已逐渐无法满足人们对高效率、低风险交通服务的需求,而智能驾驶技术的出现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机遇。如今,以自动驾驶为代表的智能驾驶已经成为一种实用的深度交叉技术,其核心模块包括高精度定位、场景感知、决策规划与控制等。定位模块作为智能驾驶系统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模块,需具备高精度、高可用、低时延的性能特点。当前,结合高精度卫星导航、惯性导航以及环境感知的多源融合技术已成为实现泛在智能驾驶所公认的核心手段,通过充分利用车载传感器的量测信息可以实现精确、可靠的定位服务。从导航定位中常用的传感器技术出发,对当前智能驾驶领域涉及的高精度定位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回顾,给出了主流的基于滤波和因子图优化的多源融合框架,并对代表性算法进行了整理。最后,总结了现阶段智能驾驶中高精度定位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77.
无线无源传感技术作为适应恶劣工作环境的重要手段,在飞行器防热层烧损监测应用中仍然面临无源信息无法跨越金属机体的困难。提出一种基于声学能量耦合与电路熔断相结合的防热层烧损无源监测新方法。阐述了该方法的原理、实现方案,并对跨越金属介质获得防热层内埋熔丝状态信息的关键原理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穿透典型厚度铝合金舱壁,在25 ℃–85 ℃的温度范围内均可有效辨识检测信号的变化,并且能有效避免强震动环境影响。方法避免了对金属机体结构件的开孔和破坏,可用于对高速飞行器、再入航天器和新一代空天往返运输系统防热层的在线健康监测。 相似文献
678.
679.
680.
为了研究端壁射流旋涡对扩压叶栅分离流动及性能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攻角下带有端壁射流的50°折转角扩压叶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最优射流结构的旋涡发生器有效减弱了叶栅角区分离,零攻角下出口总压损失降低了8.9%;随着攻角的上升,射流对扩压叶栅气动性能的改善越显著;射流产生的旋涡可阻挡端壁低能流体向吸力面的迁移,并将主流流体卷入角区,角区流体动量增加、流动分离减弱,但旋涡与端壁二次流的掺混使得10%叶高以下的损失略微增大;射流参数决定了射流旋涡与吸力面的相对位置以及旋涡强度,对射流控制栅内流动分离效果有重大影响,需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