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篇
航空   56篇
航天技术   25篇
综合类   11篇
航天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太空探索》2005,(10):35
永不“凋谢”的超新星 通过使用欧空局的XMM-牛顿X射线望远镜,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一个于1979年爆发的超新星SN1979C在X射线波段上的亮度同几年前一样,这一发现非常令人吃惊,因为通常这类天体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就会变暗。通过对这颗超新星的光环进行研究,天文学家能够得到关于这颗恒星的大量历史资料——包括爆发之前以及爆发之后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以运输机为平台的内装式运载火箭空射过程载机和火箭的耦合动力学建模。建模针对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火箭固定于载机机舱内,两者构成一个整体,按照普通刚体的力学方法处理;第二阶段,火箭解锁后,沿着舱内的发射筒向外滑行,载机和火箭形成两刚体相互作用的耦合系统,基于牛顿-欧拉法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载机在空射火箭过程中,油门和升降舵满偏,在加速前飞的同时拉大姿态俯仰角,火箭在自身重力分量和惯性力的作用下,沿着机舱内的发射筒加速向外滑行,直至与载机分离。数值仿真分析了空射过程载机的重要力学参数的变化过程,验证了载机操控策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可为未来中国空射运载火箭技术设计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电子设备冷却系统的冷凝压力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通过欧拉法求解方程,讨论了各参数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熔融纺丝态下聚碳硅烷的流变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自制单孔熔融纺丝系统,对熔融纺丝状态时聚碳硅烷(PCS)的流变特性展开了研究。结 果表明:PCS熔融纺丝时,喷丝板孔道中的剪切速率在102~104s-1之间;PCS熔体为切力变稀流体;非牛顿 指数n为0.6~0.95;黏流活化能Eη约为190~230kJ/mol,是一般成纤高聚物的2~5倍。表观黏度η为 20~60Pa·s,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可纺温区很窄。  相似文献   
15.
刘海颖  王惠南 《宇航学报》2006,27(6):1238-1242,1260
针对太阳敏感器、磁强计以及惯性陀螺组成的微卫星姿态确定系统,设计了有陀螺测量和基于四元数差分法的无陀螺测量两种广义卡尔曼滤波器(EKF)。由于EKF设计复杂,通常参数计算和调整依赖地面系统,现应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ANFTS)进行EKF的参数自调整;使用四元数避免了欧拉角法的奇异问题;采用高斯-牛顿误差最小法显著减少直接使用EKF的计算量。设计仿真数据进行算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成功地得到姿态估计,ANFIS可以提高EKF精度,增强鲁棒性,而且便于最优的在轨自主导航。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以运输机为平台的内装式空射运载火箭重力出舱载机-火箭两体动力学。根据火箭受力条件和相对运动自由度,将其出舱运动顺次分为5个阶段。给出了各阶段过渡的力学条件,基于牛顿-欧拉法分别建立了前4个阶段的机-箭两体动力学模型。定义了火箭出舱过程可能发生危险的多种异常情况,给出了发生异常的力学或几何条件。然后对火箭出舱全程作了数值仿真。若发射初始条件合理,仿真将顺次经历前4个或3个正常阶段,直至火箭离舱。如果异常情况的条件满足,火箭出舱将发生危险,仿真失去意义,故中止,需要调整发射初始条件后进一步仿真验证。本文给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和仿真数据可为工程部门设计空射型火箭的本体参数,以及设置空射初始条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远 《飞碟探索》2012,(4):51-52
为了探索小行星带、木星、土星以及它们各自的卫星,同时为实施其他一系列太空探测任务,1972年和1973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分别发射了"先锋10"号和"先锋11"号宇宙飞船。上述任务在这两艘飞船升空几年后就基本完成,但这两个意气风发的小先锋继续勇往直前,目前已快要彻底飞出太阳系,一路搭载着带给可能会遇到的外星人的信息。在这两艘"先锋"的飞  相似文献   
18.
陈丹 《航天》2010,(3):62-64,F0003
1666年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分解出七色光,这是一条人造彩虹,也是人类获得的第一条太阳光谱。1802年德国光学家沃拉斯顿(William Hyde Wollaston,1766-1828)改良了牛顿的方法,使太阳光先经过狭缝。  相似文献   
19.
引力的迷雾     
刘岩 《飞碟探索》2010,(11):62-63
于1687年出版的牛顿划时代巨著《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11、12章牛顿给出了万有引力的数学描述,但引力的本源却是未知的。牛顿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迄今为止,我只是用引力来解释月球绕地球的运动以及潮汐现象,引力的本质是什么,我不想说什么,但引力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足够了。”  相似文献   
20.
刘岩 《飞碟探索》2001,(6):14-14
牛顿的划时代巨著《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曾记载了牛顿对万有引力的一段评述:迄今为止,我只是用引力解释月球绕地球的运动及潮汐现象,引力的本质是什么尚未可知,引力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足够了。在牛顿谢世之后的三个多世纪中,人类从没有停止对引力理论及引力本质的探索。20世纪20年代,爱因斯坦基于物质的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的等效性,建立了文广义相对论,使人类对引力理论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高度。但是,广义相对论对引力的描述仍然是“惟象”的,即引力是由于空间的弯曲造成的。但空间的弯曲为什么会形成引力及引力传播的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