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91篇 |
免费 | 2121篇 |
国内免费 | 1450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7030篇 |
航天技术 | 1271篇 |
综合类 | 1041篇 |
航天 | 36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9篇 |
2023年 | 365篇 |
2022年 | 447篇 |
2021年 | 422篇 |
2020年 | 419篇 |
2019年 | 440篇 |
2018年 | 266篇 |
2017年 | 370篇 |
2016年 | 372篇 |
2015年 | 387篇 |
2014年 | 456篇 |
2013年 | 443篇 |
2012年 | 643篇 |
2011年 | 570篇 |
2010年 | 519篇 |
2009年 | 514篇 |
2008年 | 507篇 |
2007年 | 460篇 |
2006年 | 387篇 |
2005年 | 439篇 |
2004年 | 398篇 |
2003年 | 387篇 |
2002年 | 308篇 |
2001年 | 332篇 |
2000年 | 253篇 |
1999年 | 229篇 |
1998年 | 223篇 |
1997年 | 257篇 |
1996年 | 249篇 |
1995年 | 249篇 |
1994年 | 226篇 |
1993年 | 209篇 |
1992年 | 207篇 |
1991年 | 193篇 |
1990年 | 162篇 |
1989年 | 176篇 |
1988年 | 77篇 |
1987年 | 86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采用专门研制的小型动态测力天平,通过弹簧悬挂节段模型内置天平同步测力测振风洞试验,对3:2矩形断面的非线性驰振自激力进行了测量。比较了基于实测自激力重构的节段模型位移响应时程与试验结果,从而对自激力测量精度进行了间接的验证;讨论了在进行这种验证时考虑节段模型系统等效阻尼和刚度参数非线性特性的重要性、非风致附加自激力和风致自激力在动态力中的占比、忽略非风致附加气动阻尼力和惯性力的非线性特性对自激力测量精度的影响等若干重要问题。结果显示:对于3:2矩形断面,非风致附加自激力在测得的总动态力中的占比超过了风致自激力的占比,因此从测得的总动态力中提取自激力时必须扣除非风致附加自激力;非风致附加气动阻尼力和惯性力的非线性对驰振自激力测量精度有一定影响,值得考虑;节段模型系统等效阻尼和刚度参数的非线性对节段模型驰振位移响应的重构精度有明显影响,在验证自激力测量精度时必须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122.
螺旋桨滑流对飞机纵向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螺旋桨飞机动力模拟风洞试验技术及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研究双发常规布局涡桨飞机的螺旋桨滑流对飞机纵向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测力风洞试验研究螺旋桨不同位置处滑流对飞机的升阻特性、力矩特性及平尾下洗等纵向气动特性的影响,利用PIV技术研究测力试验优选桨盘位置的飞机部件典型剖面受滑流影响时的流场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螺旋桨下沉后滑流对飞机升阻特性的不利影响最明显,螺旋桨前伸和安装角由正变负时滑流对飞机的升阻特性均有改善,而螺旋桨前伸在飞机失速迎角附近对升力特性的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123.
124.
125.
对2种典型梳状接头的疲劳试验进行了设计,试验结果表明,Ⅰ型试验件的破坏情况都为接头近螺栓孔边处断裂;而Ⅱ型试验件的断裂情况分为连接螺栓断裂和接头近螺栓孔边处断裂2种。为了满足梳状接头疲劳强度校核的需要,采用求解等代截面细节疲劳额定值(Detail Fatigue Rating,DFR)的方法得到了两种试验件接头的DFR值,并通过考虑螺栓的预紧力,得到了Ⅱ型试验件螺栓的DFR,从而为梳状对接结构的耐久性分析提供了试验支持。 相似文献
126.
研究结构元件之间瞬态辐射过程及特点 ,对于元件温度未知时的瞬态辐射提出了一种有限元计算模型。通过广义边界条件简化了元件互辐射的数学描述 ,最后得到了广义互辐射元。所建模型具有简单、方便、实用和精度高等特点 ,使复杂的互辐射计算化为统一模式 ,并通过试验与实例计算证明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7.
128.
针对航天器密封舱内气体对流传热传质地面模拟试验问题,依据传热传质相似试验理论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分析,包括热缩比模型法和降压法,给出了它们相似试验的相似律及它们应用的约束条件,并从理论上定性分析了不同试验方法的优缺点。分析表明,在重力条件下,热缩比模型法在保持Reynolds数不变的前提下可明显抑制传热传质过程的温差和密度差对流动与传热传质的影响,而且抑制效果与缩比比例的三次方成正比;而降压法在保持Reynolds数不变的前提下同样可明显抑制自然对流的影响和密度差对流动与传热传质的影响,但对自然对流和传质过程的密度流的抑制效果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