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58篇 |
航天技术 | 8篇 |
综合类 | 8篇 |
航天 | 1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将遍历搜索法引入带空间结构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提出一种新的模型估计和空间数据样本外预测方法。该方法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结合空间自回归模型思想,在网络模型中引入空间滞后项来考虑变量的空间效应,提出使用遍历搜寻最优解的方式替代传统极大似然法进行空间自回归系数估计和建模。结合样本外数据和空间结构,扩展空间权重矩阵并代入所提模型进行样本外预测,充分发挥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泛化能力强的特点。仿真分析指出:在合理考虑空间效应的情况下,所提模型的预测效果较普通人工神经网络有显著提升;而且当空间变量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时,所提模型的预测精度同样优于空间自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63.
利用商用软件对环形燃烧室从慢车到最大状态的过渡态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与传统的工程计算方法(利用稳态计算来近似过渡态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了过渡态过程对燃烧室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过渡态计算与对应工况点的单点稳态计算存在一定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稳态计算的出口温度比过渡态计算的整体偏高;②时间步长是影响过渡态计算的关键因素,较小的时间步长能够使不同时刻流场参数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计算结果也就更接近于过渡态的真实过程;③过渡态计算中出口平均温度相对于油气比的变化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64.
在人才需求预测中,科学地确定影响人才需求的各个影响因素并加以量化,一直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以江门市“十一.五”人才需求预测为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数据加以实证分析,提出一套用以模型预测的指标体系。实际预测结果表明,这套指标体系对提高人才需求预测的质量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65.
66.
67.
王英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40(4)
针对非比例加载路径对金属材料的疲劳行为及疲劳寿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LY12CZ铝合金薄壁圆管试样进行了单轴、纯扭和90°非比例路径下的疲劳实验.结果表明单轴拉压与纯扭加载下的滞后环形状基本一致,应力与应变同时达到最大值及最小值.而90°非比例路径下,应力与应变的最大值并不同时到达,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材料在90°非比例路径下存在附加强化,但不明显.在相同幅值的加载应变下,90°非比例路径的Von Mises 等效应变的最大值比比例路径下的小,但是最大等效应变作用的时间却远远高于比例加载情况.在相同等效应变幅下,纯扭路径的疲劳寿命最高,单轴次之,90°非比例路径的疲劳寿命最低. 相似文献
68.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14,(3):16-21
简述了某型航空发动机在地面试验时起动发电机输出轴断裂的故障现象,建立了发动机、起动发电机及其电气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建模仿真分析了两个车台多次断轴的故障原因,明确指出1号车台起动电源特性恶化是断轴的主要原因;2号车台起动电源电压反馈选择不合理,使其电源特性与起动发电机、线路阻抗不匹配是断轴的主要原因。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分别制定解决方案并付诸试验验证,原有故障得到排除,表明所建模型正确、仿真结果可信、排故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69.
针对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与国际相比发展落后的现状,从两个方面,即商业银行自身是否具有发展表外业务的主观感望和我国现阶段是否具备开展此项业务的客观条件,分析其原因。研究认为,由于目前主客观两方面条件尚未充分具备,导致了表外业务的发展滞后。同时,依据对主客观两方面条件变化的预期,得出了我国银行业有必要也有能力加强表外业务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70.
空间操作半物理仿真系统是在地面模拟太空环境验证空间技术有效性的常用方法之一,但是系统内存在不可避免的时间滞后会出现结果失真和能量发散的现象.针对串联半物理仿真机构系统失真问题,从力测量系统滞后和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延迟两个方面出发,建立了空间碰撞的动力学模型和基于刚度辨识的力补偿模型,提出了基于测量力方向投影辨识碰撞方向和接触刚度的补偿算法,将对测量力的补偿转化为串联半物理仿真机构的位置控制补偿.串联半物理仿真机构的单自由度碰撞进行数字仿真,验证了该力补偿方法的可行性,提高了半物理仿真的复现精度.该方法从力产生的原因出发建立补偿模型,为深入研究空间操作半物理仿真系统失真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