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7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236篇
航空   1057篇
航天技术   253篇
综合类   170篇
航天   348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81.
用于波音787的新型复合材料机翼除冰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机械系统方面,现代商业飞机通常采用一系列管道从发动机内部引入加热的空气,通过加热空气在结冰机翼表面内侧的流动加热附近的机翼表面,从而达到除冰的目的。但是这不仅会使设计变得复杂,同时还会降低发动机的有效推力。所以,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开发一种替代技术,即向机翼前缘表层里面置入导电元件来直接加热机翼表面,使冰层不会聚集变厚。  相似文献   
182.
低雷诺数下50°后掠三角翼的旋涡流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数值模拟和流动显示的方法研究了50°后掠角三角翼在低雷诺数下的旋涡流动,结果表明:低雷诺数下,非细长三角翼在5°攻角时就形成了稳定的前缘涡,较小攻角时前缘主涡就开始破裂,并观察到泡型和螺旋型两种旋涡破裂方式。另外,在一定的攻角范围内,前缘主涡的外侧又生成一对新的集中涡,构成双涡结构;随着攻角的增大,前缘涡涡核不断升高,主再附线向中心移动,二次分离区扩大。  相似文献   
183.
184.
鸿飞  邓彬彬 《今日民航》2014,(Z2):64-71
正人类对飞行的想象和膜拜,几乎贯穿了整个历史。除了飞行,我们再难找到什么事情让各个民族都不肯认输。从神话到远古传说,从灵感爆发到壮烈地亲身试验,人类坚持飞行,屡败屡战,经过了数千年,直到终于实现离地起飞。  相似文献   
185.
对于不同类型的栅格翼,采取了一种模型设计简洁、克服了在较小试验模型上安装铰链力矩天平的困难,同时又能测量栅格翼全部气动力和力矩分量的试验方法,获得了简单框架式、正置蜂窝式以及不同网格密度的斜置蜂窝式4种栅格翼在弹身影响下的亚声速和跨声速气动特性,并与平板尾翼的气动特性进行了对比,同时研究了栅格翼在尾身组合体迎风侧和背风侧不同位置时的气动特性。结果表明:栅格翼与常规平板翼各有优缺点,栅格翼结构形式、网格密度和尺寸对其气动特性有重要影响,位置对不同类型栅格翼气动特性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6.
为改善直线翼垂直轴风力机(SB-VAWT)的启动特性,在两叶片SB-VAWT内部安装了阻力风杯结构。为探明阻力风杯结构对两叶片SB-VAWT风力机静态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对具有阻力风杯结构的垂直轴风力机(DS-VAWT)和两叶片SB-VAWT进行了转矩测量风洞试验和PIV可视化试验。结果表明:阻力风杯结构对SB-VAWT的风轮内部气流流动规律产生了显著影响。在一些方位角下,阻力风杯结构对SB-VAWT升力叶片尾部的流动分离现象改善明显,旋涡减弱,降低了能量损耗;在一个旋转周期中,阻力风杯结构的存在也产生了作用于风轮转轴的扭矩,因此具有阻力风杯结构的垂直轴风力机的静态启动力矩要高于无阻力风杯结构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7.
格栅翼减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减少格栅翼阻力的方法和途径 ,进行了超声速M∞ =2 .5 2 1下格栅翼的边框几何形状和尺寸以及格栅翼茎厚度、格栅几何形状对格栅翼阻力特性影响的风洞实验。结果显示 ,格栅翼的边框对格栅翼的阻力影响最大 ,选择合适的边框厚度和剖面形状可以有效地减少格栅翼的阻力  相似文献   
188.
应用面元法和有限法建立了柔性蒙皮在气动载荷作用下的流固耦合分析方法。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位于变形后缘上表面的柔性蒙皮在气动载荷作用下将被"吸"成鼓包形状,且这个局部变形对翼型后缘部分的压力分布具有很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柔性蒙皮在气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随其弹性模量、厚度和初始预应变的变化规律。可以得出,柔性蒙皮的变形量随着翼型后缘偏角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并不是随着后缘偏角的增加而增大;增加蒙皮的厚度可以减少柔性蒙皮的最小弹性模量和最小拉伸刚度,但蒙皮的厚度受限于机翼的结构空间;满足Jacobs形变准则的蒙皮最小拉伸刚度随着蒙皮预应变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9.
采用独立模态控制法对含压电片柔性梁进行了振动主动控制实验研究,实现了压电柔性梁前三阶振动模态的独立控制。由施加控制前、后的系统响应对比分析知,实施主动控制后,柔性结构的模态阻尼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振动抑制效果十分显著。同时利用Hamilton原理,推导含压电片柔性梁的动力学微分方程,对压电柔性梁前三阶振动主动控制进行了数值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吻合性良好。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压电陶瓷作为驱动元件,采用独立模态控制法实现柔性结构的振动抑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振动主动控制方法,在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0.
翼伞系统雀降性能及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兴会  朱二琳 《航天控制》2012,30(1):29-32,39
根据翼伞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建立六自由度运动模型。对翼伞系统雀降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了操纵方式对雀降性能的影响。在归航过程中着陆阶段的特定情况下,针对航迹跟踪过程中产生的纵向偏差,设计PID控制器对偏差进行修正。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简单有效地消除了纵向的偏差,保证了雀降操纵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