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0篇 |
免费 | 389篇 |
国内免费 | 110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992篇 |
航天技术 | 125篇 |
综合类 | 92篇 |
航天 | 2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54篇 |
2022年 | 64篇 |
2021年 | 60篇 |
2020年 | 71篇 |
2019年 | 72篇 |
2018年 | 46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68篇 |
2015年 | 53篇 |
2014年 | 73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63篇 |
2011年 | 63篇 |
2010年 | 58篇 |
2009年 | 56篇 |
2008年 | 45篇 |
2007年 | 41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842.
843.
基于单轴旋转的光纤捷联惯导系统误差特性与实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惯性器件偏差是影响惯导系统导航精度的主要因素,同时考虑到多种误差源对调 制型捷联系统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利用惯性测量单元(IMU)四位置转停的误差调制方法。分 析了调制型捷联系统的误差特性并建立了四位置转位方案模型。利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光纤 捷联惯导系统分别进行IMU静止和四位置转位运动下的长时间导航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了该 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844.
845.
基于陀螺力学的旋转导弹锥形运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旋转导弹飞行中弹体的锥形运动,利用陀螺动力学中的双自由度陀螺线性扰动方程建立数学模型,分别分析了纵向静稳定力矩和侧向力矩对旋转导弹锥形运动的作用机理;利用布尔加可夫相空间方程组,分析线性气动阻尼对旋转导弹的锥形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 旋转导弹锥形运动的幅度随弹体气动静稳定性而增加,故气动参数m αz的选择应以导弹质心最靠后时仍能保持弹体纵向中立静稳定为标准, 而且线性气动阻尼对旋转导弹的锥形运动的稳定是不利的,并最后导致旋转导弹锥形运动的发散。 相似文献
846.
847.
采用以弹性应力分析和塑失效准则基础的分析设计方法,对液体介质的高压小直径密封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及工艺试验,同时分析了影响密封效果的各种规范参数,经实际应用,证明该设计方法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48.
以乙烯和常温煤油为燃料开展了旋转爆震直连试验,模拟飞行马赫数5.0,隔离段入口马赫数2.5,采用起爆管进行起爆。研究结果表明,乙烯当量比在0.43~0.99范围内,旋转爆震波均可稳定自持传播,传播频率为5.32~6.42 kHz,传播周期为0.157~0.188 ms。高频压力和壁面压力测量结果表明:旋转爆震波传播频率和燃烧室压力均随当量比增大而线性升高;爆震波高频压力平均峰值随当量比增大先升高后降低;隔离段出口压力随当量比增大逐渐升高,但隔离段入口气流始终未受影响,马赫数保持为2.5。常温煤油当量比为0.70时,也实现了旋转爆震波的稳定传播。 相似文献
849.
文章研究了追踪航天器与失控旋转非合作目标航天器在椭圆轨道中的交会接近策略与控制。在接近策略方面,首先,根据目标航天器大致结构设定一个安全的停泊点,使追踪航天器交会至停泊点;其次,通过在停泊点对旋转目标航天器姿态的观测,分析和预测其运动并确定合适的抓捕点位置,设计安全的接近轨迹,使追踪航天器沿着该轨迹接近至理想的抓捕实施点位置。在控制方面,考虑实际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只利用两航天器之间相对位置的测量信息,设计基于特征模型的自适应控制方法实现交会接近。最后通过数学仿真模拟整个交会接近过程,验证了文中所提出的接近策略和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850.
为了提高激光-电弧复合焊接质量,提出了一种新的焊接方法——旋转双焦点激光-TIG(Tungsten Inert Gas)复合焊接.运用自行研制的旋转双焦点激光-TIG复合焊接头对304不锈钢进行了不同焊接参数下的工艺试验,并分析了焊接参数对焊缝成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旋转双焦点激光-TIG复合焊接过程中,焊接电流和激光功率的大小和相互配合是2个热源能否有效耦合的关键因素,而旋转频率的大小对焊缝的熔深、熔宽影响不大,通过旋转双焦点激光和电弧的耦合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焊接热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